電腦輔助建築設計
─ 美景或泡沫 ─
簡聖芬
schien@mail.ntust.edu.tw
2000/6/11
看完下文如果有話要說... 歡迎到iclub發表(如果你是會員),或者用email。
從40年代電腦發展的初期開始,電腦在建築上的可能應用就引起部分學者專家的關
心。60及70年代歐美各地都發展出大型的「電腦輔助建築設計」系統,可以作空間規
劃與設計評估。80年代個人電腦興起後,這些輔助設計系統反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
繪圖系統。90年代,繪圖系統的軟硬體變成基本配備,許多人又開始討論「電腦輔助
建築設計」。(歷史回顧)
甚麼是「電腦輔助建築設計」?電腦到底能不能「輔助」設計的進行?在這個事事都
冠上E的20世紀末,會否定電腦的應用的人可能不多;但相信電腦能「輔助設計」的
人也不多。Ulrich Flemming在《Get with the Program: Common Fallacies in Critiques of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一文中指出四項常用於批評電腦輔助建築設計的論點:*
- If it ain't good for everything, it ain't good for nothing.
設計的進行是一個整體、不可分的過程,其中包含許多設計者主觀的、文化上的、
或其他複雜的考量因素,是電腦無法處理的,因此電腦無法輔助設計。
- The world is the best of all possible worlds.
電腦輔助工具必須完全配合設計實務進行時的需求才是有用的。
- People who use the same word mean the same thing.
利用「文法」的方式來討論設計是無意義的,因為建築設計中形式的組構或創作與
語言的組織完全不同。
- In Heidegger we trust!
某權威人士說設計中的客觀與主觀條件是不可分的,某電腦輔助設計系統將客觀與
主觀條件分開處理,因此這個系統是不好的。
Flemming是極力反對這四種論點的,他在文中詳細地批評並加以反證。為了不讓我的立
場落入上述第四項的論點,請各位讀者閱讀該文或自行探究上述論點的真確性。然而
不管這些論點的合理性與正確性,它們呈現出立論者對「電腦輔助建築設計」的看法,
並且影響未來電腦與建築設計二者的發展。持論點1的人,基本上認為「電腦輔助建
築設計」是泡沫。持論點2的人,以為目前設計實務的進行方式是不可變或無須改變
的;這些人忽略了新工具的特性,以及未來的發展,欲使「電腦輔助建築設計」的幻
想變成理想,但卻讓可能的美景泡沫化。持論點3與4的人,常常是不小心造成的,
可能因為經驗較為缺乏或是過度自信,而落入斷章取義(論點3)或是倚附權威(論點
4)的看法,無法見到美景或泡沫的真相。
「電腦輔助建築設計」的兩個主角是電腦與建築設計。當電腦還是笨重難以操作的機器
時,建築設計是探討的重點,用以了解如何開發出適合在設計中使用的電腦。當電腦
變得好用便宜時,如何讓電腦更好用是探討重點。電腦是建築設計的工具,如同紙筆
一般;我們沒有強調「紙筆輔助建築設計」,也沒有意義強調「電腦輔助建築設計」。
未來的討論重點要回到建築設計,因此「電腦輔助建築設計」應該泡沫化。
*. Flemming, U. "Get with the program: common fallacies in critiques of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1994) S106-S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