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式設計輔助系統:現況與未來發展
Generative Design Systems: now and beyond

簡聖芬

schien@mail.ntust.edu.tw

1999/12/26


衍生式設計輔助系統(generative design systems)的主 要功能在:透過各種自動生產的機制(generative mechanism),來協助設計者快速產生並評估替選方 案。這類的設計輔助系統是理性設計程序思考下的 產物,其開始發展的時間可以追溯至1960年代。1962 年Asimow提出了(至今仍被廣為認同的)三階段 設計進行程序:分析(analysis)階段,著重於了解設 計問題與訂定設計目標;綜合(synthesis)階段,致力 於替選方案的產生;評估(evaluation)階段,依據設 計目標,衡量各替選方案的可行性並做選定[2]。 Alexander [1]則針對綜合階段的設計行為,以理性的 數學模型來探討,標示以電腦作為設計輔助工具的 可能性。1970年代,Eastman [5]與Mitchell [9]等學 者以資訊處理的認知理論(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10])為基礎,將設計的過程視為一「問題定 義(specification)、方案衍生(generation)、答案測試 (evaluation)」系列循環的問題解決(problem-solving)過 程。衍生式設計輔助系統即是以這些設計理論為基 礎所發展的電腦操作環境。

早期的衍生式設計輔助系統的研發,多致力於 設計問題的描述,以及自動生產機制的開發。其中 DOMINO或ARK-2系統利用專家配置平面所用的常 規(heuristic rules)來產生平面;IMAGE系統則以幾何 與圖形理論為衍生的機制(見[5][7])。隨著電腦圖學 技術的發展與硬體效能的增進,近期的衍生式設計 輔助系統更結合早期研究的成果,著眼於設計問題 的複雜性,企圖提供較多元的設計輔助。例如,輔 助平面規劃的ABLOOS系統[4],能適用於各種尺度 的問題,大至城市的街廓計劃,小則可用於積體電 路版設計。又如,支援3D量體組構的GENESIS系 統[8],為少數真正處理3D資訊的衍生式設計輔助 系統之一。

目前,有關衍生式設計輔助的運算理論與技術 發展已臻成熟,這類系統由學術研究成果轉向實務 應用的可能性大增;因此,系統的「可用性(usability)」 成為新的探討課題。以SEED設計輔助系統[6]為 例:設計者可以利用SEED-Pro模組進行建築計畫書 編製;計畫書中的資訊進而可用於SEED-Layout與 SEED-Config模組,協助設計者進行平面空間規劃以 及3D量體分析。這三個模組,各是一個完整的衍 生式設計輔助系統,能獨立運作;更可以結合運用, 於設計發展初期輔助設計者迅速研擬替選方案。然 而,用過SEED系統的設計者卻因為系統能在短時 間內產生大量的替選方案與設計相關資訊,而常有 無法掌控或迷失的感覺。針對此一問題的初步探討 顯示:在使用介面加入簡單的資訊管理或導覽工 具,可以提昇系統的可用性[3]。後續有關可用性的 研究,將是推展衍生式設計輔助系統進入實務界的 關鍵。

衍生式設計輔助系統未來發展的另一個課題 是:如何支援多人且跨越地域時區的設計合作?發 展至今,這類系統主要是單人單機的作業環境。就 其所依據的設計理論,配合物件導向的軟體開發技 術,衍生式設計輔助系統可分成數個子系統,各司 其職。例如:人機介面子系統,負責設計者與系統 的互動;方案生產子系統,運用自動生產機制衍生 方案;資料庫子系統,儲存管理設計資訊。各個子 系統若能獨立運作,配合網路通訊協定的應用,則 可擺脫單機的限制。此外,上述方案生產子系統是 這類系統運作的核心,若能引入主從式軟體架構 (client-server architecture),則可配合多個人機介面子 系統,成為多人作業的環境。雖然上述各式技術, 可用來發展分散式提供多人作業的衍生式設計輔 助系統,而研究重點應在這些技術的配合應用,以 期真正協助設計者間的合作。

市售的電腦輔助繪圖軟體並不適合設計發展初 期的使用,而這正是衍生式設計輔助系統可以發揮 其強大功能的階段。這類系統目前與未來的發展, 可望把「輔助設計」的理想逐步帶入實務環境中。

參考文獻

  1. Alexander, C. (1964). Notes on the Synthesis of For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 Asimow, M. (1962). Introduction to Desig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3. Chien, S.-F. (1998). "Supporting information navigation in generative design systems." Ph.D. Dissert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Pittsburgh, PA.
  4. Coyne, R. & U. Flemming. (1990). "Planning in design synthesis: abstraction-based LOO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ngineering. Vol. 1, J. Gero, ed., New York: Springer, 91-111.
  5. Eastman, C.M. (Ed.) (1975). Spatial Synthesis in Computer- Aided Building Design. London, England: Applied Science Publishers.
  6. Flemming, U. & R. Woodbury. (1995). "Software environment to support early phases in building design (SEED): overview."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1, 4, 147-152.
  7. Gero, J. (1977).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Architecture. London, England: Applied Science Publishers.
  8. Heisserman, J. (1991). "Generative geometric design and boundary solid grammars."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Pittsburgh, PA.
  9. Mitchell, W.J. (1977).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New York, NY: Van Nostrand Reinhold.
  10. Newell, A. & H.A. Simon. (1972). Human Problem Solv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