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浮宮始建於12世紀末,由法王腓力二世(「奧古斯都」)下令修建,最初是用作防禦的城堡,邊長約90米,四周有城壕,其面積大致相當於今羅浮宮最東端院落的四分之一。當時的羅浮宮堡並不是法國國王的居所,而是被用來存放王室財寶和武器。
14世紀,法王查理五世覺得羅浮宮堡比位於賽納河當中的城島(西岱島)的王宮更適合居住,於是搬遷至此。在他之後的法國國王再度搬出羅浮宮,直至1546年,弗朗索瓦一世才成為居住在羅浮宮的第二位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命令建築師皮埃爾·勒柯(Pierre
Lescot)按照文藝復興風格對其加以改建,於1546年至1559年修建了今日羅浮宮建築群最東端的卡利庭院(Cour
Carrée)。擴建工程一直持續到亨利二世登基。亨利二世去世後,王太后卡特琳·德·美第奇集中力量修建杜伊勒里宮及杜伊勒里花園,對羅浮宮的擴建工作再度停止。
波旁王朝開始後,亨利四世和路易十三修建了連接羅浮宮與杜伊勒里宮的大長廊,又稱「花廊」(Pavillion de Flore)。路易十四時期曾令建築師比洛(Claude Prrrault)和勒沃(Louis le Vau)對羅浮宮的東立面按照法國文藝復興風格(法國古典主義風格)加以改建,改建工作從1624年持續到1654年。
1682年法國宮廷移往凡爾賽宮後,羅浮宮的擴建再度終止。路易十四曾計劃放棄羅浮宮,並將其拆除,但後來改變了主意,讓法蘭西學院、紋章院、繪畫和雕塑學院、以及科學院搬入羅浮宮的空房,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和藝術家被國王邀請住在羅浮宮的一層和大長廊的二樓。1750年法王路易十五正式提出了拆除羅浮宮的計劃。但由於宮廷開支過大,缺乏足夠的金錢來雇佣拆除羅浮宮所需的工人,該宮殿得以幸存。
1789年10月6日,巴黎的民婦集群前往凡爾賽宮,將法王路易十六挾至巴黎城內,安置於杜伊勒里宮,該時期對羅浮宮進行了簡單的清理打掃工作。法國大革命期間,羅浮宮被改為博物館對公眾開放。拿破侖即位後,開始了對羅浮宮的大規模擴建,建造了面向里沃利林蔭路的北翼建築,併在圍合起來的巨大廣場中修建了卡魯索凱旋門(Arc de Triumph du Carrousel),作為杜伊勒里宮的正門。拿破侖三世時期修建了黎塞留庭院和德農庭院,完成了羅浮宮建築群。
1871年5月,巴黎公社面臨失敗時,曾在杜伊勒里宮和羅浮宮內舉火,試圖將其燒毀(當時公社決定燒毀的還有巴黎市政廳、王宮(Palais
Royal)等標誌性建築)。杜伊勒里宮被完全焚毀,羅浮宮的花廊和馬爾贊長廊被部分焚毀,但主體建築倖免。第三共和國時期拆除了杜伊勒里宮廢墟,形成了羅浮宮今日的格局。
1981年9月密特朗總統決定搬遷佔用羅浮宮側翼的財政部大樓
1983年7月,指定華裔建築師貝聿銘為增建計畫的設計負責人
在其發展史上,羅浮宮首次將完全作為博物館的用途。黎沃利大街側翼空間之騰出,創造了可以完全重新規劃博物館整體組織的大好良機,同樣也有助於收藏品的展覽與對大眾的接待。羅浮宮的重心位置,位於東西軸與南北軸交點的拿破崙大廳上,並將成為主要入口,形成博物館新參觀動線的中心樞紐。運用正方形的形體,一個單純而明確的幾何形體,經由特殊的建築.處理之後使得四個角都能符合於軸線並成為參觀路線的入口。
參考書目:
Electa Moniteur編,施植明譯,(1990)“ 巴黎建築“,台北,茂榮出版社。
舒達恩著,(1978),“ 貝聿銘專集“,台北,尚林出版社。
黃健敏著,(1995),“ 貝聿銘的世界“,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維基百科,自由百科全書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A2%E6%B5%AE%E5%AE%AB&variant=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