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建築師分析 施植明老師指導 學生 馬明潔
要談庫哈斯的建築思維和作品,必須從他的生平談起。庫哈斯在1944年生於鹿特丹,後來因父親工作的緣故,兒童時期曾住在荷蘭
殖民的雅加達。庫哈斯的父親是一位劇作家、小說家、批評家。受到父親影響,庫哈斯青少年時回到荷蘭從事新聞工作和劇本寫作。
二十六歲時,才開始學習建築。當時於倫敦AA念書時,受到建築電訊(Archigram)的影響,以行動和技術至先,忽略形式。在建築
與都市研究協會(IAUS)學習的時期撰寫了第一本重要著作-Delirious New York。隨後成立事務所OMA,企圖脫離過去建築師
單獨行動,而強調「大眾文化」。隨後於1995年出版S,M,L,XL,討論建築尺度從私密到公共的分類,以及在功能及尺度的關係。
1944 生於鹿特丹
1968 受五月革命波及遷離荷蘭,於倫敦AA建築聯盟(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學習建築
1972 到美國紐約康乃爾(Cornell University)及隨後在Peter Eisenman所成立的IAUS學習
1975 於倫敦成立OMA
1978 出版 Delirious New York
1995 出版 S,M,L,XL
2000 普立茲克獎
在本書中,庫哈斯強調若要創造建築,就必須檢討大眾文化(Mass Culture)。並提出雍塞文化(culture of confestion)之
概念,討論在摩天大樓、商場、戲院、地鐵...等中所看到密度本身的價值。並稱呼這樣的現象為社會凝聚器(social condenser)
使不同族群及活動存在於相同的空間,認為是都市生活鎖衍生的。本書中透露庫哈斯對於建築機能(Program)的重視。庫哈斯認為
建築與機能(program)一樣重要。庫哈斯常將機能交錯置放(cross-programing),並發明「開放剖面」(或做自由剖面,free
section),擅長在開放的剖面中使族群及活動交錯。2004年的西雅圖是一個應用本書理論的好案例。
在本書中討論建築應以服務為本,從不同尺度中,群眾對空間的訴求找到有系統的分類。並且認為開發商具有給予某尺度正確功能的
遠見。在本書中最重要的「大」宣言(Bigness Manifesto)提出建築在達到一定尺度後,便需用另一種手段來處理,過去傳統的
建築理論不再適用。而面對「大」的手段,有以下五點:
1. 建築分區自立,但並非表示建築成為零碎的小部份。這些自立的分區會組織成一個整體。
2.
電梯象徵著動線連結的方式由機械手段取代了建築手段。
3. 建築核心和皮層的距離拉開了之後,立面(façade)和內部使用狀況就不再有關了。建築之內部及外部就此分開。因此在都市中,
我們也不再能依據建築外觀辨別真實狀況。
4. 這樣的尺度使建築進入一不道德的領域,但是不論好壞,這樣的建築都會獨自具有影響力。
5. 在「大」理論中,這樣尺度的建築不再需要和基地涵構有關。
「大」理論所提出的這些原則,隨後在北京的CCTV有機會能夠操作利用。
除了幾本重要著作,庫哈斯在每棟住宅都會利用使用者所需的機能條件,尋找到一操作想法(Big idea)或宣言,成為創造話題
的
(1999-2004)
西雅圖圖書館建成時轟動一時,並非因為他的外型或是結構,而是建築師如何處理建築之間的關係。此案反應了庫哈斯在Deli-
rious New York一書中所討論的機能交錯(cross-programing),並可歸類為容器(container)。這棟作品主要在討論
圖書館的新定位。圖書館不再是僅僅藏書,而是成為各類型媒體的中心。如同庫哈斯在書中強調「機能會適應空間」,在西雅圖
圖書館中房間及空間沒有用特定的機能限制,而是將必須從在的機能梳開,交錯放置在各層級中。在剖面上可以看到很大的開放
性,讓各樓層的活動能夠互相發生關係。
OMA事務所認為,過去圖書館的問題在於單調。在新圖書館的提案中,除了加入了多媒體資訊的使用空間外,也讓公共空間的使
用更為開放和多元。期望圖書館能夠成為城市中的客廳,甚至希望解決游民問題。讓圖書館成為游民可以休憩和逗留的場所。在
此案中,OMA也創造了新的閱覽方式,用螺旋狀的動線將999個分類的書籍串聯在一起。更方便使用者閱覽。
(2004-2012)
CCTV由中央電視台總部大樓—CCTV、電視文化中心—TVCC 及 媒體公園組成。為古都軸心的延長線上,但與古都有一定距離,而
沒有歷史傳承的負擔。分區為心北京規劃中的中央商務區,是主要的規劃區之一。基地面積達18.7 m2 。在這個龐大的基地上,
庫哈斯有機會運用曾提出的「大」理論。首先,即便是在這樣具歷史意義的涵構下,庫哈斯不去談論古都軸線,而僅操作建築本身
。本案中將建築各部位以一迴圈(loop)串聯。而在巨大尺度中創造一完整循環。庫哈斯也認為大尺度是得以創造話題的利器,因
此用這棟建築挑戰高樓大廈新型態及種種..。
此案成就了許多突破,包括結構的圖破,以及摩天大樓的突破。
摩天大樓以落為較量「高度」,而失去了都市和社會的連結性。本案強調突破摩天大樓的常規,重新討論在這樣的尺度上能有的形式。
企圖跳脫高度的較量,創造當地「地標」。這也呼應庫哈斯在Delirious New York一書中所提的「一個城市需要並應有一個屬於它
的特色建築」
第二個突破是結構的圖破。雖然CCTV的立面無法和內部空間產生對應,但是其立面是大樓結構的最好對照。由於違背一般梁柱系統,
CCTV的結構需靠帷幕牆補強。經計算後,由玻璃及鋁板支承。
在設計公開後,中國一直發出當地居民對這棟建築的不滿。除了覺得他又醜又貴,也擔心技術不成熟之問題。加上CCTV又位於北京
地震帶上,對當地居民來說是很大的一個威脅。2009年,正值即將完工之際,TVCC的一場大火更是讓許多反對者歡呼,期望這龐大
的醜陋建物永遠不會完工。這場大火造成十幾億人民幣的損失,新聞也被央視掩蓋,但消息還是在網路上流傳。並被戲稱「災難應
該給他們敲響警鐘」。
市民對CCTV外型一直以來非常不滿,在網路上流傳眾多暱稱如大裤衩、智窗(痔瘡)等。終於2009年雜誌上宣稱自己騙了中國人民,
承認CCTV及TVCC兩棟建築其實是象徵男女性生殖器。
(1994-1998)
庫哈斯所做的四個住宅案例,都成為他實驗新概念的機會。包括不對稱的「中庭住宅」(Patiovilla,1998);利用拼貼手法的聖
庫盧的「達拉伐住宅」(1991);「荷蘭屋」(Dutch House, 1993),最後就是波爾多住宅。在這些案例中,庫哈斯都技巧性地利
用基地條件(包括家庭狀況、地理位置、技術層面及法令規章等)轉化成開發新感覺場域的藉口。
法國波爾多住宅的業主曾讀過裝置藝術學院喜愛當代藝術,自稱品味古典。一開始計劃這棟住宅時,原想要風格盡量極簡。曾想要找
蓧原一男(Kazuo Shinohara 1925 -2006)、伊東豐雄、Frank Gehry、Herzog & de Meuron等建築大師。後來因一場車
禍,男主人重傷後必須倚靠輪椅,才希望建築能夠反應男主人的人生「越複雜越好」。
建築主要分為三層,底層為入口,挖入斜坡,創造築穴而居的入口意象。在底層僅有一面自然採光,實牆將內院封閉。並且置放所有服
務空間,諸如洗衣、酒窖、儲藏室..等。
頂部為居住者的臥房空間,為私密空間較為封閉,圓洞依據視線而開。這些圓洞分為三種高度;第一種高度是人站立的高度,第二種高
度是依據平面上桌椅、床鋪的位置而對應出坐著的高度;第三種高度是輪椅使用者的高度,開口部成為光源引導其動線。
而中間層夾於兩塊實量體,玻璃材質使中層空間對外更為開放,也有部份為室外空間,並以地板材質劃分室內外。天花板佈滿的軌道系
統,是玻璃拉門的軌道。
此案中最有趣的是房子中心的電梯。我認為庫哈斯在此也展現出了他建築的「社會性」,隱藏的電梯不刻意強調無障礙,但無論是房間
層光線的引導,或是房屋中有趣的大平面電梯,都達到效果為屋主帶來方便。
在庫哈斯這三個作品中,看出庫哈斯不論面對甚麼樣的規模、類型,甚至是住宅,都會提出一個突破性的想法,以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並且拋下歷史的包袱,重新看待一建築機能的新手段。在西雅圖圖書館中,討論的是圖書館的新型態,並且面對城市的游民問題意圖解決。
在CCTV,是挑戰摩天大樓的型態,討論摩天大樓如何破除舊有「爭高」的較勁。而最後波爾多住宅,可以看到對於居住方式的新想像。
不同於各個時代的紙上建築,僅僅提出對於未來的想像,庫哈斯的這些案例實際面對當時的技術及結構,把新的想法實踐出來。(西雅圖
圖書館和CCTV的結構都是)。可見庫哈斯勢將當時在倫敦AA學習時所認識到「建築電訊」的精神實踐出來了。
庫哈斯常被拿來與同期的建築師Bernard Tschumi做比較,他們不但同年出生,同樣寫過眾多建築論述,也抱持類似的觀點。兩人一直
在做突破,以宣言的方式面對新的案子,利用條件的限制找到對的施力點,並提出一個全新的想法。並且兩人都強調人的活動,在庫哈斯的
說法中,叫做機能(program),Tschumi則是稱作事件(event)。認為在不同空間中,各樣的活動都是有可能發生的。
在庫哈斯的這三個案例中,也可以看出他強調的活動。尤其在西雅圖圖書館中,人們可以輕易進入、聚集、休憩。開放剖面讓互動發生。
而CCTV也考慮民眾進入的參觀動線。這些都回應了在年輕時,Delirious New York一書所提到的「社會凝聚器」(social conden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