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 Koolhaas 雷姆 庫哈斯

當代建築師分析 施植明老師指導 學生 馬明潔

生平介紹

要談庫哈斯的建築思維和作品,必須從他的生平談起。庫哈斯在1944年生於鹿特丹,後來因父親工作的緣故,兒童時期曾住在荷蘭
殖民的雅加達。庫哈斯的父親是一位劇作家、小說家、批評家。受到父親影響,庫哈斯青少年時回到荷蘭從事新聞工作和劇本寫作。
二十六歲時,才開始學習建築。當時於倫敦AA念書時,受到建築電訊(Archigram)的影響,以行動和技術至先,忽略形式。在建築
與都市研究協會(IAUS)學習的時期撰寫了第一本重要著作-Delirious New York。隨後成立事務所OMA,企圖脫離過去建築師
單獨行動,而強調「大眾文化」。隨後於1995年出版S,M,L,XL,討論建築尺度從私密到公共的分類,以及在功能及尺度的關係。

1944 生於鹿特丹
1968 受五月革命波及遷離荷蘭,於倫敦AA建築聯盟(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學習建築
1972 到美國紐約康乃爾(Cornell University)及隨後在Peter Eisenman所成立的IAUS學習
1975 於倫敦成立OMA
1978 出版 Delirious New York
1995 出版 S,M,L,XL
2000 普立茲克獎

 

理論及著作

Delirious New York

在本書中,庫哈斯強調若要創造建築,就必須檢討大眾文化(Mass Culture)。並提出雍塞文化(culture of confestion)之
概念,討論在摩天大樓、商場、戲院、地鐵...等中所看到密度本身的價值。並稱呼這樣的現象為社會凝聚器(social condenser)
使不同族群及活動存在於相同的空間,認為是都市生活鎖衍生的。本書中透露庫哈斯對於建築機能(Program)的重視。庫哈斯認為
建築與機能(program)一樣重要。庫哈斯常將機能交錯置放(cross-programing),並發明「開放剖面」(或做自由剖面,free
section),擅長在開放的剖面中使族群及活動交錯。2004年的西雅圖是一個應用本書理論的好案例。



S,M,L,XL

在本書中討論建築應以服務為本,從不同尺度中,群眾對空間的訴求找到有系統的分類。並且認為開發商具有給予某尺度正確功能的
遠見。在本書中最重要的「大」宣言(Bigness Manifesto)提出建築在達到一定尺度後,便需用另一種手段來處理,過去傳統的
建築理論不再適用。而面對「大」的手段,有以下五點:

1. 建築分區自立,但並非表示建築成為零碎的小部份。這些自立的分區會組織成一個整體。
2. 電梯象徵著動線連結的方式由機械手段取代了建築手段。
3. 建築核心和皮層的距離拉開了之後,立面(façade)和內部使用狀況就不再有關了。建築之內部及外部就此分開。因此在都市中,
我們也不再能依據建築外觀辨別真實狀況。
4. 這樣的尺度使建築進入一不道德的領域,但是不論好壞,這樣的建築都會獨自具有影響力。
5. 在「大」理論中,這樣尺度的建築不再需要和基地涵構有關。

「大」理論所提出的這些原則,隨後在北京的CCTV有機會能夠操作利用。



除了幾本重要著作,庫哈斯在每棟住宅都會利用使用者所需的機能條件,尋找到一操作想法(Big idea)或宣言,成為創造話題

 

案例介紹

Seattle Public Library 西雅圖圖書館


(1999-2004)
西雅圖圖書館建成時轟動一時,並非因為他的外型或是結構,而是建築師如何處理建築之間的關係。此案反應了庫哈斯在Deli-
rious New York
一書中所討論的機能交錯(cross-programing),並可歸類為容器(container)。這棟作品主要在討論
圖書館的新定位。圖書館不再是僅僅藏書,而是成為各類型媒體的中心。如同庫哈斯在書中強調「機能會適應空間」,在西雅圖
圖書館中房間及空間沒有用特定的機能限制,而是將必須從在的機能梳開,交錯放置在各層級中。在剖面上可以看到很大的開放
性,讓各樓層的活動能夠互相發生關係。


各樓層的機能示意圖,將圖書館內部行政空間及一些較不能改變的既定的機能,和
公共場域(機能較可改變)交錯梳開,讓族群之中有更多交互摩擦的可能。

西雅圖圖書館開放剖面,西側看海,東側看山。

OMA事務所認為,過去圖書館的問題在於單調。在新圖書館的提案中,除了加入了多媒體資訊的使用空間外,也讓公共空間的使
用更為開放和多元。期望圖書館能夠成為城市中的客廳,甚至希望解決游民問題。讓圖書館成為游民可以休憩和逗留的場所。在
此案中,OMA也創造了新的閱覽方式,用螺旋狀的動線將999個分類的書籍串聯在一起。更方便使用者閱覽。


圖書館中的影音空間


999個分類的藏書空間

 



CCTV總部大樓及媒體公園


圖片來源:archdaily

(2004-2012)
CCTV由中央電視台總部大樓—CCTV、電視文化中心—TVCC 及 媒體公園組成。為古都軸心的延長線上,但與古都有一定距離,而
沒有歷史傳承的負擔。分區為心北京規劃中的中央商務區,是主要的規劃區之一。基地面積達18.7 m2 。在這個龐大的基地上,
庫哈斯有機會運用曾提出的「大」理論。首先,即便是在這樣具歷史意義的涵構下,庫哈斯不去談論古都軸線,而僅操作建築本身
。本案中將建築各部位以一迴圈(loop)串聯。而在巨大尺度中創造一完整循環。庫哈斯也認為大尺度是得以創造話題的利器,因
此用這棟建築挑戰高樓大廈新型態及種種..。


CCTV包含主樓、電視文化中心 及媒體公園。雖說建築量體與涵構並無刻意強調關聯,但在基地內之分區仍對應
涵構劃分道路,主樓之路口亦是對著大馬路,並在一樓規劃公園及娛樂空間引人停留。

此案成就了許多突破,包括結構的圖破,以及摩天大樓的突破。
摩天大樓以落為較量「高度」,而失去了都市和社會的連結性。本案強調突破摩天大樓的常規,重新討論在這樣的尺度上能有的形式。
企圖跳脫高度的較量,創造當地「地標」。這也呼應庫哈斯在Delirious New York一書中所提的「一個城市需要並應有一個屬於它
的特色建築」

第二個突破是結構的圖破。雖然CCTV的立面無法和內部空間產生對應,但是其立面是大樓結構的最好對照。由於違背一般梁柱系統,
CCTV的結構需靠帷幕牆補強。經計算後,由玻璃及鋁板支承。

 

批評

在設計公開後,中國一直發出當地居民對這棟建築的不滿。除了覺得他又醜又貴,也擔心技術不成熟之問題。加上CCTV又位於北京
地震帶上,對當地居民來說是很大的一個威脅。2009年,正值即將完工之際,TVCC的一場大火更是讓許多反對者歡呼,期望這龐大
的醜陋建物永遠不會完工。這場大火造成十幾億人民幣的損失,新聞也被央視掩蓋,但消息還是在網路上流傳。並被戲稱「災難應
該給他們敲響警鐘」。
市民對CCTV外型一直以來非常不滿,在網路上流傳眾多暱稱如大裤衩、智窗(痔瘡)等。終於2009年雜誌上宣稱自己騙了中國人民,
承認CCTV及TVCC兩棟建築其實是象徵男女性生殖器。

 

 

Bordeaux House and Pool 波爾多住宅


(1994-1998)
庫哈斯所做的四個住宅案例,都成為他實驗新概念的機會。包括不對稱的「中庭住宅」(Patiovilla,1998);利用拼貼手法的聖
庫盧的「達拉伐住宅」(1991);「荷蘭屋」(Dutch House, 1993),最後就是波爾多住宅。在這些案例中,庫哈斯都技巧性地利
用基地條件(包括家庭狀況、地理位置、技術層面及法令規章等)轉化成開發新感覺場域的藉口。

法國波爾多住宅的業主曾讀過裝置藝術學院喜愛當代藝術,自稱品味古典。一開始計劃這棟住宅時,原想要風格盡量極簡。曾想要找
蓧原一男(Kazuo Shinohara 1925 -2006)、伊東豐雄、Frank Gehry、Herzog & de Meuron等建築大師。後來因一場車
禍,男主人重傷後必須倚靠輪椅,才希望建築能夠反應男主人的人生「越複雜越好」。

波爾多住宅

建築主要分為三層,底層為入口,挖入斜坡,創造築穴而居的入口意象。在底層僅有一面自然採光,實牆將內院封閉。並且置放所有服
務空間,諸如洗衣、酒窖、儲藏室..等。
頂部為居住者的臥房空間,為私密空間較為封閉,圓洞依據視線而開。這些圓洞分為三種高度;第一種高度是人站立的高度,第二種高
度是依據平面上桌椅、床鋪的位置而對應出坐著的高度;第三種高度是輪椅使用者的高度,開口部成為光源引導其動線。
而中間層夾於兩塊實量體,玻璃材質使中層空間對外更為開放,也有部份為室外空間,並以地板材質劃分室內外。天花板佈滿的軌道系
統,是玻璃拉門的軌道。
此案中最有趣的是房子中心的電梯。我認為庫哈斯在此也展現出了他建築的「社會性」,隱藏的電梯不刻意強調無障礙,但無論是房間
層光線的引導,或是房屋中有趣的大平面電梯,都達到效果為屋主帶來方便。

 

 

結論

在庫哈斯這三個作品中,看出庫哈斯不論面對甚麼樣的規模、類型,甚至是住宅,都會提出一個突破性的想法,以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並且拋下歷史的包袱,重新看待一建築機能的新手段。在西雅圖圖書館中,討論的是圖書館的新型態,並且面對城市的游民問題意圖解決。
在CCTV,是挑戰摩天大樓的型態,討論摩天大樓如何破除舊有「爭高」的較勁。而最後波爾多住宅,可以看到對於居住方式的新想像。
不同於各個時代的紙上建築,僅僅提出對於未來的想像,庫哈斯的這些案例實際面對當時的技術及結構,把新的想法實踐出來。(西雅圖
圖書館和CCTV的結構都是)。可見庫哈斯勢將當時在倫敦AA學習時所認識到「建築電訊」的精神實踐出來了。

庫哈斯常被拿來與同期的建築師Bernard Tschumi做比較,他們不但同年出生,同樣寫過眾多建築論述,也抱持類似的觀點。兩人一直
在做突破,以宣言的方式面對新的案子,利用條件的限制找到對的施力點,並提出一個全新的想法。並且兩人都強調人的活動,在庫哈斯的
說法中,叫做機能(program),Tschumi則是稱作事件(event)。認為在不同空間中,各樣的活動都是有可能發生的。

在庫哈斯的這三個案例中,也可以看出他強調的活動。尤其在西雅圖圖書館中,人們可以輕易進入、聚集、休憩。開放剖面讓互動發生。
而CCTV也考慮民眾進入的參觀動線。這些都回應了在年輕時,Delirious New York一書所提到的「社會凝聚器」(social conden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