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o ito 伊東豐雄
生平簡介
1941 生於東京
1965 畢業於東京大學建築系
1965-1969 於菊竹清訓(Kiyonori Kikutake)的事務所工作
1971 設立工作室URBOT(Urban Robot)
1979 工作室更名為伊東豐雄(toyo ito & Associates , Architects)
1986 獲得日本建築學院獎(Architecture Institute of Japan awards)
建築成就
分析了'暫時性'在日本建築中存在的根據.伊東曾以描述賞櫻活動來說明,作為此一活動的地毯,帳篷等簡單的建築設施是為事件而建造,而非先存在的.在此,建築是最簡單的容器,事件結束亦意味著建築的結束.伊東認為,在像東京這樣的都市中建築設計好比下象棋,是完全不可預測的:"我們不管採取甚麼樣的行為所能得到的結果僅是創造一個臨時性的緊張關係,換句話說,我們所能做的只是攪動漩渦,攪動或刺激空間,並產生新的流動.",這樣的風格則是伊東對當今日本社會的反應,也表達了對都市採取宿命的態度.就如他所言:"我相信今天的建築必然反應在東京,現在的日本,生活和建築本身正逐漸失去它們的真實性,不再具有現實性,所以我常用'飄移'這個詞...".
這樣的思維反應於建築中,伊東運用了鋁板,玻璃等材料表現建築的輕盈,穿透感,重視建築在都市空間的連續性.伊東認為,今日的都市空間隨著媒體的滲透,流動性與透明感這兩個概念將越來越被談論及引起爭議,藉由透明感以得到民眾參與及社會認同的社會性議題將是未來的重要課題,若能在建築和都市中加入非現實空間的意象,似乎可以活化建築和都市.
重要作品
中野本町之家(White U),1976
以純粹的幾何形式,表現出現代建築語言及流動性空間的概念.內部包圍的封閉中庭,則表現出其對應都市環境的態度.
銀色小屋(Silver Hut),1984
自中野本町之家後的自宅擴建案.此時對材料的運用已由早期混凝土轉變為金屬,玻璃等材質,形式亦由實体轉變為虛体,輕質的表現.除了依然呈現出流動性的空間之外,也傳達了暫時性的概念.這些看似臨時性建物的作品亦呈現於商業建築如Nomad及概念作品如東京遊牧少女之包(Exhibition project for the Pao as a Dwelling of Tokyo's Nomad Women)等.
Nomad,1986 東京遊牧少女之包,1985
風之塔(Tower of Winds),1986
此塔為地下購物中心的通風口,外觀以沖孔鋁版包覆而呈現半透明性.夜晚時,燈光隨著時間,噪音,風速變化,將其非物質化而成為周遭環境的反映.
參考書目
SD編輯部(1988)"<現代之建築家>伊東豐雄-風之變樣體",東京:鹿島出版會,pp95,126-127.
馬場璋造編(1988)"別冊新建築-日本現代建築家vol.12-伊東豐雄",東京:新建築社,pp58-63,96-107,130-131,142-145.
Monica Gili(1997)"2G-toyo ito-section 1997",Barcelona:Editorial Gustavo Gili S.A.,pp66-83.
Philip Jodidio(1999)"Building a new Millennium",Taschen,pp266-269.
武云霞(19**)"日本建築之道-民族性與時代性共生",黑龍江美術出版社,pp66-108.
魏光莒譯(1987)"日本當代建築",台北:詹氏書局,pp228-229.
梁業琦(1997)"社會派建築家-伊東豐雄<建築師>",11月號,pp1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