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作品名稱:包浩斯校舍
建造時間:
1925-1926建造地點:德國
德紹建築設計:華德•葛羅培斯
基本資料:
包浩斯校舍1925年從威瑪遷到德紹,葛羅培斯在此設計了一座新校舍,1925年動工,1926年完成。包浩斯校舍包括教室、工廠、辦公樓、禮堂、飯廳及高年級學生的宿舍。校舍的建築面積接近一萬平方米,按性質分三部分:第一、教學用房,四樓高,主要是各科系的工藝工廠,面臨主要街道。第二、生活用房,六樓高,包括學生宿舍、飯廳、禮堂及廚房鍋爐房等。在教學樓的後面,宿舍和教學樓之間是單層飯廳及禮堂。第三、職業學校,四樓高,與教學樓有過街樓相連。過街樓中間是辦公室和教員室。除了包浩斯教學樓是框架結構之外,其餘都是鋼筋混凝土結構。採用平屋頂與白色抹灰的牆面。
設計理念:
以機能為出發:以實用功能為設計出發點。把校舍按功能區分,按需要和相互關係定出他們的位置,決定其體型。
採用靈活的不規則的構圖手法:靈活地運用不規則多方向,多量體,多軸線,多入口的構圖,縱橫錯落,變化豐富的總體效果,在以往的公共建築中少見。運用高低長短,縱向橫向的對比等等,突出玻璃面與實牆面的視覺,造成虛與實、透明與不透明,輕薄與厚重的對比。
材料和結構的特點:包浩斯校舍採用鋼筋混凝土與磚牆承重結構,屋頂是平屋頂,牆體不承重,採用鋼筋混凝土的樓板和過樑,牆面開孔自由。按不同的需要,配置不同形狀的窗子。包浩斯的工廠部分有高達三層的大片玻璃外牆與連續橫向長窗。校舍沒有雕刻,柱廊,裝飾性的花紋線腳,非常樸素。窗格、雨罩、挑台欄杆大片玻璃牆面和抹灰牆等組織起來,取得了簡潔效果。室內利用樓梯、燈具、五金等物件和材料色彩的質感取得裝飾效果。
綜合評論:
包浩斯是新建築運動的第一個代表作
, 首次展開大尺度的建築規模,擺脫傳統建築的多條框框,以機能出發自由而靈活的解決現代社會生活所提出的功能要求,進一步發揮新建築材料和新結構的優越性能,在此基礎上同時還能創造出一種前所未見的清新活潑的建築藝術形象。把實用功能、材料、結構和建築藝術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節省建築投資。包浩斯擺脫了許多傳統的束縛。不規則的構圖手法大膽運用材料組合等,使包浩斯成為近代建築的發源地。
參考資料:
近代建築史
約迪克著 1991 台北 臺隆書店現代建築史
Kenneth frampton著 台北 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包浩斯
王建柱著 1972 大陸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