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lo Scarpa 卡洛•史卡巴,﹙威尼斯,義大利1906 / 威尼斯,1978﹚

生平簡介

出生於義大利的威尼斯

1920年至1925年 在威尼斯的藝術學院(Accademia di Belle Arti)學習建築在義大利服兵役

1927至1930年 在Murano Cappellin和玻璃公司當藝術顧問

1933至1947年 在威尼斯的Venini玻璃公司當藝術顧問在威尼斯雙年展當設計顧問

1969年 在義大利的Cassina 和B&B傢俱公司當設計顧問史卡巴曾經在威尼斯建築學院當過Cuido Cirilli的助教;一直到1978年逝世為止,他都在該學院教書同時也在外開業從事建築設計的工作。

建築成就

      史卡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完成了他的第一件規劃案,在此作品中的規劃趨勢和柯比意﹙Le Corbusier﹚、密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Walter Gropius、洛斯(Adolf Loos)非常相似。且他所有的作品都證實了他對現代化的忠實。卡巴認為「在宇宙中,生命是不斷的重覆」,所以運用許多不斷重覆的幾何形來呼應此觀念。再則他也認為水是生命的起源,也是生命的終點;所以水面以下是另一個世界的開始。因此,設計運用不斷映射、鏡射、投射等物理現象,傳達對於水中世界的幽冥意象的另種詮釋。某方面也希望藉的水的倒影,能使後人不自覺的回憶起前人的事蹟。利用水來做為一個開始,也做為一個結束,亦做為一個呼應兩個世界的介面。他終其一生的作品都在闡述一種設計方法,希望在作品裡凝聚生活的哲理。他並未將自己歸類於那一派、風格或主義,只是希望在作品中竭盡心力使用一些樸實的建築語彙,來表達藝術一種詩的境界與敘述。他的作品非常貼近人的生活,也具有較真實的感情,而且和文化傳統有非常密切的聯繫;此外,他還試著從傳統建築及手工藝的記憶中,尋求一些設計的構思,最後在他的作品中表達出來。整體細部的一致性是史卡巴作品的特色,從來不會有唐突或誇張的量體,或是很無聊單調的板塊在他的作品中出現,而且他對於材料特性的掌握及加工手法,更是非常擅長。(當代設計雜誌 ,1989, 11 , P146-151)史卡巴對於歷史與當地文化根源的興趣並不使他走向抄襲或翻版,卻使他對每種純屬記憶性的資料做了極為小心的記錄,根據詹克氏在他的著作“ 後現代建築的語言 ”中的分類,史卡巴的作品屬於晚期現代主義的範疇裡。雖然他的作品顯示他並未故意製造矛盾與隱喻的特色或採取折衷主義態度。但他如同後現代主義建築師,對於歷史抱著開放的態度。再則他喜愛婉轉的手法而避免直截了當,喜愛圓滑的語彙而避免重覆使用古老的語彙。採用類比手法而排斥偶然的巧合,他表示反對以不斷加添的方法以恢復古老的語彙,而主張恢復一種古老的原則,如柱式及比例等。史卡巴在他的建築中,甚至尚未開始設計之前所追求的是一種片斷而彎曲,以及在觸覺上的美麗組合,使材料的處理上表現最佳的效果,如表現高貴與變化,尤其材料的真實感,它是一種設計者的誠實表現,因為這種真實感表現在材料的正確使用,正確的位置及正確的施工與完成。若把圖面當作一種抽象的內容,設計當作與施工無關的原則,或施工完全交給別人或機械方式。這正是與史卡巴的建築哲學完全相反的態度。史卡巴有意強調建築師與工匠應有的地位,他本身像一個工匠中的工匠一般工作。他寧願做一個材料的組合者,這並不由於不喜愛建築,反而由於喜愛建築,這種喜愛來自於不斷對材料的認識及使用。由於這位傑出的人文建築師的出現,使得本世紀義大利的建築文化得以發揚並得到薪傳的發展,而且更可從其歷史源遠流長之特有色彩觀察,著實令人印象深刻且永生難望。

重要作品

Showroom of Olivetti (1957-58, 聖馬可(S. Marco), 威尼斯)

Querini Stampalia Foundation (ground floor and garden) (1961-63,威尼斯, 義大利)

Museo Castelvecchio (1958-64, 威洛納, 義大利)

Banco Popolare (completed after his death) ( 1973-1975, 威尼斯, 義大利)

參考資料

杜銘秋 ( 1998 ) "心靈的鏡射", 當代設計雜誌 , 11 , pp.146-151.

保羅˙波爾多蓋希 ( 1983 )世界建築NO.50 ”, 孫全文譯.

Robert T. Packard,“Encylopedia of American Architecture”,AIA Balthazar Korab Mustration Editor ,New York, pp.5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