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瑞夫斯,Michael Graves (印第安那州,美國,1934~ )
生平簡介
1934年7月9日出生於美國印第安那州的Indianapolis,葛瑞夫斯對繪畫很有天分,很想當畫家,但是考慮現實的出路問題,便選擇與繪畫較接近的建築。
1954~58年就讀於Cincinnati大學,1958~59年就讀哈佛大學,在哈佛期間很可憐及左右為難,因為葛羅庇斯的時代已經結束,到處有新的主張及革命,無法得到完整真正有益的教育。
1960~62年就讀於羅馬的美國學院(Amercan Academy),在羅馬時期才真正瞭解到建築文化的語言,1962年成立建築師事務所,並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在學校開闢有關與建築的語言的討論課程,1973年"Five Architecture" 一書出版,結識Richard Meier、Peter Eisenmen常常聚集一起討論自己作品,後來又加入Gwathmay與Hejduk,在1974年收集每個人的得意作品出書,並直接冠上每一個人的名稱,當時這五人的建築作品明顯受柯布早期作品影響,多採簡單幾何形體和白顏色、輕快明亮,評論家稱之為"白派五人"。70年代中期以後,五人建築風格漸漸分化,葛瑞夫斯不久成為後現代建築主義的重要人物。1978年參加"Rome Enterrottan Exhibition" ,1980年"Portland Building"競圖,贏得首獎。
建築理念
葛瑞夫斯是當今最有影響的建築師之一,他創建了當代較完善的美學理論,其早期的作品受到現代建築運動柯布及立體主義的影響,不僅在形式上跳出柯布的教條,其使用暗示、隱喻及象徵等抽象的手法,去重新組合這些元素,已跳出
現代運動的實證性與功利性質。更藉符號學(Semantic)的觀點對建築的意義及空間有了新的闡述,並且建立更深奧的基礎。葛瑞夫斯認為在人與自然中,文明無可避免的與自然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以合理來反襯大自然不合理的特性,藉彼此的對立存在互相增進對方的個性。
葛瑞夫斯認為當代有兩種互不排斥的建築流派,一種強調建築要反應文化的精髓,追求神話般的效果,另一種是以裝飾描述建築特性,要求具有文藝特徵是兩種流派的共同點。
70年代以後,葛瑞夫斯運用古典的語言與隱喻、折衷主義的傾向、風土建築等些觀點。葛瑞夫斯認為建築藝術既要和有教養的人們聯繫,也要與大眾積極保持
聯繫。他將從傳統建築取來的片斷作為一種符號使用,使建築形象帶上歷史的象徵或隱喻。在建築處理上考慮一般人的習慣和愛好。
葛瑞夫斯將建築物形體與人的頭、身、腳相比,使建築物有明顯的頂部、主體和基座的劃分。他稱這種作法是建築的擬人化,葛瑞夫斯色彩運用有鮮明的個性,愛用鮮豔對比的顏色,如粉紅、粉綠、粉藍之類的"餐巾紙色"。因而他的建築作品亮麗醒目,有別於現代主義建築慣用的白色。他說不同顏色用於不同的建築部位帶有不同的隱喻:藍色天花板象徵藍天,藍色地面隱喻水面,綠色地面隱喻草地,牆上的綠色象徵攀牆植物,他的建築物的基座常作棕色,既代表大地,又與傳統房屋的基座相近。牆上的綠色除代表植物外,有與老建築物常有的綠色木百葉窗相近等等。這就是後現代建築主義建築所謂"多義性"和"雙重譯碼"。
建築成就
帶動了後現代建築運動的興起
重要作品
Hanselmann House , 新紐澤西州 , 1969
Rockefeller House(project) , 紐約 , 1969
Alexander House, Princeton, , 新紐澤西州 , 1971∼1973
Gunwyn Ventures Investment Office, Princeton, 新紐澤西州 ,1972
Three murals, Transammonia Inc. Office, 紐約 ,1974
Mural, School of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 /1974
Newark Museum Art School renovation, Newark, 新紐澤西州 ,1975
Schulman House, Princeton, 新紐澤西州, 1976
Railroad station conversiton and office building, Millburn, 新紐澤西州 ,1978
San Juan Capisteano Regional Library, 加州 ,1983
Portland Public Service Building , 俄勒岡州 ,1980∼83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addition , 紐約, 1985
Historical Center of Industry and Labor , OHIO, 1987
Dolphin and Swan Hotels, Disneyworld,Florida ,1988
他在設計中使用詩的隱喻,以及建築符號的意念。提出了當代較完善的美學理論,認為當代有兩種互不排斥的建築流派,一種強調建築要反映文化的精髓,追求神話般的效果,另一種是以裝飾描述建築特性。要求具有文藝特徵是兩種流派共同點。其作品特點是立體和方整。他強調直覺印象,著重表現多層次空間、結構和象徵主義。
參考資料
吳煥加 20th 世紀西方建築史(下集), 台北 田園城市, pp255∼257。
沈祖海建築師事務所、美國Michael Graves Architect 建築師事務所、the SWA Group (1995),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建築及景觀設計, pp66∼81。
採訪/王佑仁、林柏年 整理/陳小娟 (1995), 大師心目中的世界 專訪Michael Graves, 空間雜誌pp82∼89。
王銘鴻, On Michael Graves/近代建築理論專輯 建築與理論專題報告—孫全文主持, 詹氏書局, pp201∼232。
Yahoo 網站 Michael Graves,Architect。 http://www.cc.emory.edu/CARLOS/H3Architect.html
Michael Graves Archetype of the 90's。
http://www.princetonol.com/patron/mgraves.html
Princeton University Schoool of Architecture:Michael Graves。
http://www.princeton.edu/~soa/faculty/graves.html
Theodore L.Brown, Michael Graves—Idee E progetti 1981-1991, Electa。
Architectural Design (1988) ,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 pp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