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iel Libeskind

生平簡介

Daniel Libeskind生於戰後的波蘭(1946), 現為美國公民, 在以色列與紐約學習音樂, 在紐約有名的Cooper Union學習建築, 畢業後於英國Essex大學研究建築史與建築理論。

他曾於北美、歐洲、日本、澳洲及南美各大學教書與演講, 1986年他曾指導位於義大利米蘭的私人公益建築機構「Architecture Intermundium」, 曾任教於哈佛、耶魯、伊利諾、南加大、德國漢堡學院等大學。

Daniel Libeskind的創作不僅是建築, 亦被視為藝術, 其展覽遍及歐洲、以色列、日本與美國, 轟動一時的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所展示的「解構主義建築展」中, 他是其中重要的展覽者之一。現居於柏林, 並積極的參與國際競圖。


建築成就

Daniel Libeskind的幾個專題「Between Zero and Infinity」「Chamberworks」「Theatrum Mundi」等, 都引起建築界極大的討論與省思, 可以說是80年代以後最重要的「思考形」的建築師, 不論是其理論或是極少數的實際作品, 都為建築界提供了相當強烈的爭議與深刻的省思。

Daniel Libeskind可以說是不斷在試煉建築新的可能性, 從模型上, 如雪花般不連續的文片, 無法主構出完整的文脈, 卻又在建築的軸線上, 時而展現都市與歷史的紋理與脈洛, 不平行的、相交的線切碎與破壞原有的基地, 然而新的地平面卻又上升或下降在建築的秩序裡。

Daniel Libeskind的建築論述中, 時常出現Between---and-- 、Both---and---、Not only---but---等字, 使其建築始終處於二元辨證、多元論點與異質介入之中, 尤其重視使用者與建築之間的對話性與自發性, 在破碎的空間結構中, 意圖使事件因使用者的介入而呈現多重的可能。

在回應歷史的脈洛與都市的紋理上, 軸線成為Daniel Libeskind重要的建築手法之一, 各項代表不同意義的軸線, 彼此交織重疊在建築物上, 不段的介入並改變建築的空間結構與形式, 使得建築物斷斷續續、若有似無的將都市與歷史片段式的植入其中, 呈現建築的不確定性。


重要作品

Berlin Museum with the Jewish Museum (Berlin/1989-)
Postdamer Platz Project (Berlin/1991-)
Alexander Platz project (Berlin/1993-)
Rhinstrsse Urban design (berlin/1995-)
Tours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tours/1993-)
Felix Nussbaum museum (Osnabruck/1996-)
Wiesbaden Office Complex(Wiesbaden/1993)
Weimar University Architecture Faculty(Weimar/1996)
Bremen Philarmonic Hall(Bremen/1995)
Extension to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London/1996)


參考文獻

El Croquis 1996四月號「Daniel Libeskind 1987-1996」
建築師雜誌1996六月號「柏林的天空下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