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I, Fumihiko
生平簡介
出生地,出生年代: 1928 東京 中文譯名:楨文彥現職 楨綜合計劃事務所所長1952 — 東京大學建築學士1953 — Cranbrook美術學院 建築碩士1954 — 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 建築碩士1954–56 設計師 S.O.M1956–58 副教授 華盛頓大學建築研究所 1960–62 助理教授 華盛頓大學建築研究所1967–68 客座教授 哈佛大學 秋季班1970–71 客座教授 加大柏克萊分校1976 客座講評 維也納技藝大學1978–79 客座講評 哈佛大學1979–89 東京大學教授
建築成就
獲獎:1985 日本建築協會獎,1987 華盛頓大學名譽博士Reynolds Mermor
ial Award
,1988 Wolf Foundation Prize芝加哥建築獎,1990 Thomas Jefferson Medal in
Architecture 1991 The 5th International Design Award,1993朝日獎,
The 15th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The 4th UIA
Gold Medal,The 3rd prinse of Wales Prize ,The 3rd
93 International Award for Innovative Technology in Architecture
著作:1965 "Movement Systems in the city" 哈佛設計研究所 , 波士頓1960 "Metabolism 1960" 東京1970 "Some Thoughts on Collective Form",東京1986 "楨文彥 2 1979 — 1986" (現代建築家系列),東京1987 "工學上的設計" 東京大學出版社 , 東京1991"楨文彥建築草圖集 未完的形象",東京1992"楨事務所之建築細部",東京"記憶之形象",東京1993 "楨文彥 2 1987 — 1992" (現代建築家系列),東京
重要作品
1960 愛知縣名古屋市名古屋大學豐田講堂 (Toyota
Memorial Hall, Nagoya University, Nagoya.)1960 美國華盛頓大學Steinberg藝術中心(Steinberg
Arts Center, Washington University, St. Louis, Missouri, U.S.A.)1963 千葉縣千葉市千葉大學講堂(Memorial
Hall, Chiba University, Chiba.)1968 崎玉縣熊谷市立正大學熊谷校區(Rissho
University, Kumagaya.)1969–78 東京都澀谷區代官山集合住宅群(Hillside Terrace
Apartment Complex, Tokoyo.)1972 東京都世田谷區國際聖瑪莉學院(St. Mary's
International School, tokoyo.)1972 大阪府高石市大阪臨海運動中心(Osaka Prefectural
Sports Center, Sakai, Osaka.)1974 筑波縣筑波市筑波大學體育藝術專門學群中央棟
(Center for the School of A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sukuba University,
Ibaraki Prefecture.﹚1975日本大使館及領士官邸
(Embassy of Japan, Chancellery and Ambassador's Residence, Brasilia,Brazil.﹚1976
東京都港區駐日奧地利大史館(Austrian Embassy, Chancellery and Ambassador's
Residence, Tokoyo.1979 神奈川縣Iwasak博物館 (Iwasaki Museum, Kagoshima
Prefecture.)1981東京都港區慶應義塾大學圖書館新館 (New Library, Keio University,
Minato Ward, Tokoyo)1981富山縣黑郡市前澤YKK Garden House(Maezawa Garden
House/YKK Guest House, Kurobe.)1983 大阪府大阪市電通公司大阪分社 (Dentsu
Advertising Company Offices, Kita Ward, Osaka.)1984 神奈川縣藤澤市秋葉台文化體育館
(Municipal Gymnasium, Fujisaea, Kanagawa Prefecture.) 1984 東京都港區Wacoal藝術中心(Wacoal
Art Center (Spiral Building), Minato Ward, Tokoyo.)1984京都府京都市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National
Museum of Modern Art, Kyoto.)1988 東京都澀谷區津田Hall(Tsuda Hall, Shibuya
Ward, Tokyo.)1989 千葉縣千葉市幕張展覽館
(Nippon Convention Center(Makuhari Messe), Chiba Prefecture.)1989 東京都港區TEPIA科學博覽會展示館TEPIA
Science Pavillion, Minato Ward, Tokyo.1990東京都澀谷區東京體育館Tokyo Metropoliaan
Gymnasium, Shibuya Ward, Tokyo.1990神奈川縣藤澤市慶應義塾大學湘南藤澤校區Keio
University Shonan Campus, Fujisawa Campus, Kanagawa Prefecture.1990美國舊金山Y.G.B藝術中心Yerba
Buena Gardens Visual Arts Center,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U.S.A.經過30年的教學與實務經驗,楨文彥在60高齡達到了事業上的巔峰,並且更充滿活力與創造力;他的成就充分的顯示在數個知名的規劃案中,包括了博物館、教育及運動類型…等的公共設施;其中包含了日本規模最大的公共建築。現今,楨文彥的事務所正忙著數個國外的規劃案,諸如美國舊金山的Y.B.G視覺藝術中心
(1992); 楨文彥在日本建築的東方文明與西方文化溶合的影響上有卓越的成就,在作品中重視細部的表達且不拘泥於歷史形式,他的理性思考逐漸在作品上展現洗練風貌且具有個人的風格;運用模矩的思考向度、工業化的材料、元素及結構…;除此之外更感性地處理細部,並將其特有的空間經驗及空間的價值觀反應在其建築設計當中。楨文彥的作品風格大體可分為早期現代主義的折衷主義和新機能主義
(形象和象徵共存的機能) 兩個時期,然而楨文彥始終貫徹建築和環境順應之主題,穩重地陸續透過其表情溫和、雅緻兼具趣味的作品表達其包容性的精神。評論家Frampton甚至稱其為日本涵`構主義的代表;楨文彥作品上涵構的表現可分為
(一) 實質的對應 (二) 人體尺度的考慮 (三) 文化意象的表現 (四) 都市結構的關連:(1)
實質的對應 (Physical Context) —楨文彥對實質環境的考慮在於將自然景物或現存的人工構造物在設計上以溫和的方式呼應,無論在形態與比例上均能掌握環境的特性,適切的調和或強化建築,譬如代官山集合住宅第三期轉角處二樓曲狀陽台或地面層更形自由的台階,以及一樓後部外凸的玻璃窗面和中世紀已存在之古墓間微妙而輕巧的關係;鞍池的豐田招待所整體由並列的三角幾何形構成,而內部空間各自依據地勢採取良好視野,由外部看來若隱若現,充分利用緩坡地形;關於風土特性的反應在沖繩海洋館中有具體的表現,圍繞在外部的拱狀迴廊成功地捕捉琉球的強烈光影和碧綠的海景;大阪臨海體育中心以耐候鋼所製宛如展翼待飛鵬鳥般造型的外表,呼應鹽性高的海風侵蝕;楨文彥經常配合著微氣候的特徵適宜的運用形式或材料,在環境尺度的對應上注重降低建築的高度,因此喜歡使用凸形的語彙,以漸次上昇的天際線減低建築的高度。(2)
人體尺度的考慮 (Human Context) —楨文彥在設計過程中特別注意水平線上下10公分內的考慮,因為此範圍內的視線變化敏銳地影響使用者對空間產生迥然相異的身心反應,因此,其在地坪處理尤其細膩;在代官山集合住宅中對應於各期
(共分六期) 不同的廣場形式,其樓板間之高差大相逕庭,塑造出一連串各具風格的外部空間群體,而這些空間的決定要素並非材質與色彩而是樓板高度的變化;楨文彥強調水平流動性的作品較多,其高度和面寬的比例大都是1
: 2以上,或許楨文彥認為日常的空間感應是水平的而非哥德式所強調的垂直性。(3)
文化意象的表現 (Culture Context) —楨文彥的作品雖然顯露十足的國際主義風格,但其空間所傳達的氣息優雅而洗練,輕巧而流暢,形態上重視線的構成。傳統的裝飾性線條在清水混凝土上分割
(岩崎美術館),或者在天花上作出線形圖案增加空間的進深感 (豐田紀念館),材料上透光不透影—傳統紙門的方式,以雙重玻璃內夾玻璃纖維表現;在Y.K.K.招待所的大廳正像日本民家的
"土間" 其樓板下降產生溫暖與向心的感覺;大廳西南向的開口視線以上以半透明玻璃圍繞之手法亦源自茶屋的意匠。(4)
都市結構的關連 (Urban - Context) —基本上楨文彥對於都市採取保守的順應態度,都市的主題亦是楨文彥從早期即開始
研究,從 "群造型" 到 "奧" 的觀念一系列的文章可以發現他如何分析都市同時提出建議;在實際的作品中,無論基地在都市或鄉野都呈現
"都市建築" 的架構,建築體間媒介空間、街道空間等都市的要素重覆出現於作品中,而都市的特性
- 緊密的連接、拼湊、自然成長; " 地 " 與" 圖 "的關係…等亦一再成為楨文彥構思的泉源。楨文彥由於秉持著對環境涵構的尊重,作品形態比較缺乏動人心弦的氣魄,但這亦正是他對建築中時間要素獨特看法的結果;他一再強調“
建築職業生涯是漫長的,絕非瞬間用盡全力完成一、二個作品就可結束的。”由於包容於時空之觀念使然,不僅多個作品賦予多重的涵意,對於大型建築物如音樂廳、體育館、展覽館等亦能堅持一貫的構想,
1993年楨文彥贏得被譽為建築界諾貝爾獎的“普立茲克建築獎”,獲獎的傑作是藤澤市體育綜合館,其空間的主體是2000座位的體育館,上面覆蓋寬度高達80M的不鏽鋼鋼板屋頂,猶如會飄浮的雲層,輕巧的離開牆體;其交接處出現溫和而自然的光線帶,取代一般的螺栓與混凝土的接縫,外觀看起來像是頂戴16世紀日本武士盔甲超時光的未來派建築。90年代楨文彥其他大型作品亦都能喚起形體的潛在意識,並賦予多重象徵意義;同時取法新哥德時期的手法,追隨浪漫主義的形式,這些公共建築在都市中傳達持久且多重的趣味性,同時在人體的尺度上與既存的空間脈絡息息相通。楨文彥是典型的現代主義開發者,並不極端追求流於形式的後現代語彙反而集中思索現代主義開拓期的起源;以更為精細的手法嘗試理性的表現,捨棄過於潔癖的思維方式,採取無終點的開放式設計;其作品細部和質感的講究更豐富量體的表現,令人驚奇的不僅是那些有趣的構想,更因是它們被細膩的完成。
保持一個確切的品質正是他一貫的風格,他工作的態度優雅,從未有太多的壓力;而且他的作品並未重複出現在世界其他的區域。(細緻的現代主義—楨文彥建築作品展
台北市立美術館)
參考資料
.Van Vynckt Randallj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Architects and Architecture-1,London﹒.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編輯 (1997) 細緻的現代主義—楨文彥建築作品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