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川
韓國 首爾
清溪川(청계천)是韓國首爾市中心的一條人工河流,全長5.8公里,在匯入中浪川後流往漢江。
清溪川於朝鮮太宗時代始建,用以疏導河水,解決當時漢江引起的泛濫問題。
韓國在1950至1960年代,由於經濟增長及都市發展,清溪川曾被覆蓋成為暗渠,清溪川的水質亦因廢水的排放而變得惡劣。在1970年代,更在清溪川上面興建高架道路。
2003年7月起,在首爾市長李明博推動下進行重新修復工程,不僅將清溪高架道路拆除,並重新挖掘河道,並為河流重新美化、灌水,及種植各種植物,
又徵集興建多條各種特色橋樑橫跨河道。 復原廣通橋,將舊廣通橋的橋墩混合到現代橋樑中重建。
修築河床以使清溪川水不易流失,在旱季時引漢江水灌清溪川,以使清溪川長年不斷流,分清水及污水兩條管道分流,以使水質保持清潔。
工程總耗資9000億韓圓,在2005年9月完成,現已成為首爾市中心一個休憩地點。
在整建前清溪高架道路四周溫度高於首爾全市平均氣溫5℃以上;現在則低於全市平均氣溫3.6℃,有效調節都市高溫。
|
|
|
|
清溪川舊照 |
現已被拆除的高架道路 |
清溪川河道現況
|
|
|
|
清溪川現已成為韓國首爾觀光景點,每個段落都有不同的景觀與功能規劃,為城市帶來無限商機 |
|
清溪川旅遊地圖 |
清溪川規劃修建共21座跨河橋,其中5座人行橋,16座車行橋,橋成為青溪川的特色之一
清溪川的活動
|
|
|
|
除了橋的設計之外,清溪川也成為展覽與活動的去處,並利用橋下空間設計更多的使用功能 |
|||
|
|||
除了河道旁的活動空間使用,清溪川上也時常有活動進行 |
清溪川的復原設計要點
1)復原河川:河道長度較長,分為三段處理,並且賦予不同主題,由西向東分別對應的主題為歷史、現在、未來。
2)復原歷史遺跡:對遺物留存可能性高的區域及堆積層保存完好區段的勘探調查,並採取保持原狀處理方式。對於復原方案,徵求如市政府,市民委員會,文化財產方面專家,市民團體等各方面意見後再確定。
3)橋樑設計:橋樑是清溪川的特色,復原後的清溪川遍佈了22座橋,分為人行橋和人車混行橋。橋粱設計中提出了三個標準:選擇可最大限度疏通流水障礙的橋樑形式;清溪川橋樑的定位是文化與藝術相會的空間;建設成地方標誌性建築,使其成為具有造型美和藝術性的橋樑。
4)景觀設計:重點是溪流兩邊的護堤空間。如魚鳥棲息地的生態設計;步行道,便利設施和導遊資訊發佈點的設計和佈置;牆面壁畫和一些地標設計。
針對以上設計重點,提出了下面幾點指導原則:
1)強調親水性:修築大量的親水準台並且賦予一定的文化意象,有曲線形為主的,有根據“洗衣石”的方式設計的。同時,為解決地勢西高東低的問題,設計者用多道跌水的方式處理高差。
在較緩的下游河段,每兩座橋之間設一道或兩道跌水;在靠近上游較陡的河段處,兩座橋之間採用多道跌水。
2)強化堤岸空間的利用:修築方便遊人的步道和休息空間,以及牆面壁畫。考察中還發現一些橋下的空間巨大,可以用於展覽等大型活動的使用。
觀水橋下,就利用橋下空間光線較暗的特點,設置了電影廣場。道路層面靠近河川兩側設置休閒空間(咖啡座等)。
3)通過掩埋管渠優化景觀。
4)緩和堤岸坡度:較緩的堤岸坡度有利於堤岸空間的利用和親水性的形成。同時強調生態保護—不僅是綠化的營造,而且考慮整個生態系統的恢復,如確保魚類、兩栖類、鳥類的棲息空間;栽種植物,為鳥類提供食物源;建造魚道等,用作魚類避難及產卵場所。
河岸空間規劃
|
根據河道與馬路寬度,河岸空間有不同的規劃方式 |
清溪川的規劃與城市有良好的連結,不論日夜,都有活動進行,成為韓國傳統與現代的新地標
親水環境的設計,讓城市居民與水有了新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