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文化中心
L’Institut du Monde Arabe/Arab Institute(Paris, France, 1981-1987)
建築設計:Jean Nouvel, Gilbert Lezenes, Pierre Soria et Architecture Studio
基本資料:
1981年國際競圖中努維爾( Jean Nouvel)、索利亞(Pierre Soria )、雷澤能(Gilbert Lezenes )以及建築研究室獲得阿拉伯世界中心的設計權。而工程顧問是SETE顧問公司,營造廠為Nord-France et Baudin-Chateauneuf。工程完工於1987年六月,工程地點位於11, quaiSaint-Bernard, 法國巴黎第5區。法國以及包括了阿爾及利亞,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吉布提、阿拉伯聯合酋長、伊拉克、約旦、科威特、黎巴嫩、毛里塔尼、蘇丹、敘利亞、突尼西亞、北葉門以及南葉門等阿拉伯國家為此共同合作計劃旳雙方代表。中心將建造於巴黎一處佔盡所有地利的基地上,其位居拉丁區心臟地帶,濱臨塞納河畔,正對巴黎聖母院,同時臨近巴黎回教寺。而基地位於二種都市組織的交界為傳統的連續性組織與現代的不連續性組織故勢必得與這兩種都市組織產生關連。基地的特性限制了新建築物,使其必須與歷史性的巴黎建立良好的關係。鄰近大學的空地將充份利用以接納此中心。基地位於聖傑曼大街街口,將成為重要的街景之一。由大街觀之,此建築物將成為巴黎的一個重要景觀點。此中心負有三重務 :
一、使法國能發展並加深對阿拉伯世界的認識,包括其語言、文化及歷史。
二、促進法國與阿拉伯的世界的文化交流及合作關係,特別著重於各種科技領域。同時使法國與阿拉伯世界蓬勃發展的關係能促進歐洲與阿拉伯世界的關係。法阿雙方代表已在為實現此目標而努力。阿拉伯世界中心也將提供文明發展的對話:開發悠久燦爛的歷史使其能與當代文明相結合。
設計理念:
而這幢具有許多創新的出色建築將提供大眾:
一、
阿拉伯伊斯蘭藝術與文化博物館,將分散於五層樓,2800平方公尺的面積中,展覽法國的國家收藏以及中心本身的收藏,其中有一部份為現代藝術的收藏品。中心將設有多媒體視廳資料室,首先將專門介紹伊斯蘭藝術。
二、
訊息圖書館,擁有最現代化的設備,提供四萬冊圖書,絕大部份將存放在『書塔』中,採開架式服務,1500種雜誌、有聲文件(唱片和錄音帶)、圖片中心、電影目錄以及數十都影片。
三、
資料文件服務中心,由於法國境內及國外所有有關阿拉伯世界的資料文件的圖書館電腦連線,因而能提供研究人員與企業界最詳盡而多樣化的需求。中心尚350有席位的集會廳,短期展覽室(700米平方),時事展覽室以及播放阿拉伯國家電視節目的設備,能直接與阿拉伯藝術家、設計師和報界接觸,以便加深了解廿餘個鄰近法國而卻鮮為人知的阿拉伯國家的時事。這是一項百年大計,所投入的心血希望能造福下一代。
表現手法:
建築物西側為白色圓柱體的「書塔,包覆在透明的立面之後。此立面的玻璃帷幕牆稍微向後退縮於結構之後,以便強調其透明性,使視覺穿透內部的建築體,南向立面的背光面與『書塔』圓柱體的上升運動明顯地暗示著書籍佈滿了整個室內空間。動線在屋頂花園的地方中斷,使得建築物最高點成為迎向天空的玻璃天棚。整幢建築的船形外觀是都市尺度的一種組合,建築的表現在於強調內在的圓柱體,趣味十足的陰影處理,以及由透明立面所見到的內部背光效果。北向立面運用轉化手法象徵建築與歷史性城市的關係:帷幕牆的韻律暗示著石砌的水平勾縫;另一是高處的立面運用了攝影手法使對岸巴黎古城在地西提島上聖路易街與沼澤街的巴黎房子都能倒映在玻璃而上。南向立面為了表現阿拉伯幾何形的歷史主題,我們創造了整面的玻璃帷幕牆,在玻璃鑲板中裝置了視覺投射的光圈設備。立面由光圈板的尺寸而形成多樣化的網狀組織。每個電動光圈板能依室外的光線強度而改變光圈大小,使得立面猶如一道活動的帷幕。此科技化的幾何形也是對最偉大的阿拉伯建築中開口及裝置處理方式予以現代手法的轉化。建築物由一道間繨區分為二,由此引導向居於中心位置的內庭,同樣代表了阿拉伯建築內向性的特徵;此間繨同時也提供了重要人士的入口,其座車可停於台階上直接進入高級顧問室或中心。中心的開口朝向巴黎聖母院的圓室,強調了二個悠久文化之間的親善關係。努維爾覺得偉大的阿拉伯建築特點在於將光線視為其建築材料,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鏤空的隔牆,欞需格柵的窗台,以及逆光的效果等處理手法。所以我便想使光線成為阿拉伯世界中心旳主要建材,南向立面如同是欞需格柵一樣,不過這是一幢現代建築,而且我們也不是在埃及或摩洛哥的天空下,因此必須根據實際的光線條件加以處理;而且欞需格柵本身在冬天與夏天的特性並不相同,我們深知要在我們的緯度運用些種手法困難所在。於是我建議採用在阿哈巴拉 ( Alhambra)偉大的阿拉伯建築中的裝飾主題:以正方形、星形、圓形和多邊形為主;而這些形體大多可由轉動而形成,因而觸發了光圈裝置的構想。光圈板能依時節的不同控制光線的進入,而其開囗的變化將形成各種形狀。
綜合評論:
阿拉伯世界中心是我在巴黎刻苦之行最後幾天的建築體驗之一,當我從聖路易島的Pontdu Sully橋往阿拉世界中心進行時在橋上我幾乎已見到它的風采,而其因本身位於佔盡所有地利條件的基地使的其能在塞納河邊具有引人注目的視覺效果且因它的二種不同幾何形狀組合在整個都市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整個都市角度來看,阿拉世界中心從塞納河來看當然也成為一個焦點中心,這是由於我們的一次在塞納河尚搭船遊行時的目光焦點所致。而在它的南向立面上是由27000個類似照相機快門的鋁質伸縮式百葉,其功能是可依照戶外溫度來調整遮陽的裝置而這些當然是由電腦來控制日光的傳送,這樣由鋼骨、玻璃、鋁質材料加入高科技的建築設計出現在Jean Nouvel的作品上當然是無可厚非,而他這種利用高科技的設計方法是對傳統的阿拉伯格柵裝飾的一種詮釋,由此亦建立了與阿拉伯文化的關連性。在展覽室內,光線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光線穿過南面的活動光圈而閃閃發光或盤繞在圖書館的螺旋飾物上,使南面具有阿拉伯精神的標誌;因此在陰暗與明亮之間對於塞納河和聖路易(Saint-Louis)島的環境限制下成功地克服了艱難;即是把一種紀念性建築物納入巴黎宏大遠景中的艱難性。從它的屋頂上望塞納河觀看亦是一覽無遺,從屋頂上下來時我走在這些鋼板的樓梯踏板時深深地感覺到深處在高科技建築中的感覺,且對那所謂能對日光做調解和傳送的照相機快門鋁質百葉仔細觀察一番在如此多的單元去結合整個建築本身來達成其設計理念、北向立面運用運用轉化的手法來象徵建築與歷史性城市的關係、運用攝影的手法使倒影呈現在玻璃面上這些均是努維爾在此設計案中非常成功之處。
參考資料:
Oliver Boissiere (1996) Jean Nouvel, Paris: PierreBayard Press.
Yoshio Futagawa, Takashi Yanai (1996) GA Document Extra 07 Jean Nouvel, Tokyo:A.D.A..
Electa Moniteur, 譯者:施植明 (1990), Architectures Capitales巴黎建築, 台北:茂榮圖書有限公司, pp.80-87.
林貴榮、許連高合譯 (1990), 巴黎、都市、建築、文化, 台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 p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