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eum for the Decorative Arts,(裝飾藝術博物館)
(西德,法蘭克福 / 1979~1984)
基本資料
這棟建築物的發展源自於幾何特徵與歷史型態學的涵構概念。基於這種關點,且與早期一些位於郊區或非歷史性基地的博物館不同,這棟博物館強調公共與都市涵構特性,拒絕成為脫離其周圍環境的現代建築。此計畫的意義在於:反應、擴大、強化其公共涵構與都市紋理。
當地政府收集的裝飾藝術品激增,建於十九世紀用以展示這些收藏品的
Villa meltzer 已經過於擁擠,新建的複合體必須連接與復甦這棟既有的建築物,使其納入基地整體開發之中。基地位於梅茵河(Main River)右岸,周圍有一些博物館。這些博物館面臨河堤,共同形成一個博物館區。由於計畫中指定建築物應位於基地東側,其餘基地的部份則做為公園景觀使用。其目的在於利用基地的優異位置,溝通城市中原先關係不佳的兩岸地區,一是南面的住宅區,一是位於梅茵河左岸的市中心。公園設計成可共社區自由使用的休憩空間與綠帶,以景觀步道與軸線端點連接博物館。基地配置目標在於消除梅茵河沿岸建築零散分佈的影響,意即消弭目前這些建築群背面的三不管地帶。
設計理念
建築物內部參照啟蒙時期的理念將博物館視為教育與展示的場所。引導訪客以反時針方向逐一穿過預先安排的各教育空間,從而認識歐洲裝飾藝術發展史。和紐約畫派展覽廳的設計相同,使觀賞者透過不同的方式享有不其而遇的與驚奇的經驗,但同時又表現對作品本身敬意,使其得以創造自己的環境,但又不凌駕作品本身。此外也為小型珍貴的作品提供親密的空間。聚焦光源指示遊客穿梭在建築物內的路線。跨過兩層樓高的玻璃天橋可以到達收藏洛可可與新古典主義時期作品的Villa Metzler。白色、細緻的結構及光的品質等,使得建築物呈現德國巴洛克建築的特色,這是建築物重要創作根源之一。既使是外面使用的白磁金屬面版,都是令人想到構成博物館收藏品主要特色的Meissan 與巴伐利亞瓷器。
表現手法
新複合體的方格組織主要來自兩個幾何形:一是近乎方形的Villa Metzler,令一則是稍微偏斜河提與既有的建築物群。Villa Metzler佔據了橫貫整個新複合體方格脈絡中的一格。在這個方格脈絡上又疊加一個大小相同但偏斜3 1 / 2度的方格系統。以建立和其他臨河堤建築物群的正向關係。兩方格系統產生幾乎相符的設計,在這種高次序化的形式關係中得到變動與互動的微妙結果。
因而這個方形配置中,包含了兩個戶外庭園。一是與Villa Metzler 兩邊相臨(佔16個格子中的3個)依附原有的(未旋轉)方格脈絡,但進入博物館的主要通路則使庭園略呈偏斜。參考旋轉之方格系統出現煙囪狀的通道,起點為河畔的儀典性大門。這個佔地三個方格的庭園使Villa Metzler 與複合體的其他部份保持親密但又可敬的離,因而保存珍貴的整體性。這項作法與Villa Strozz :整建案中將舊有建築物的灰泥牆緊接新建築的作法不同。另一個庭園位於南側,佔兩個方格。其方為參考旋轉方格系統,成為基地內兩個十字軸線之轉換中心。這兩個軸線分別來自梅茵河穿越庭園直達位於複合體背面社區的入口軸線,公園軸線則穿越庭園的東北邊。
至於建築物本身尺度方面,複製與延伸Villa Metzler 的原有尺寸,形成新建築的許多不同模矩。Villa Metzler 的高與寬同為17.6公尺,這成為每個方格室外尺寸的基礎。由其立面尺度推得知金屬面板長、高同為1.1公尺同樣的新建築物的窗戶比例亦源於Villa Metzler 原有的窗戶尺寸。這種研究使得Villa Metzler一棟複合體保持熟悉與親密的尺度。
綜合評論
雖然建築物採用精確的、現代的語彙、科技,但是透過收藏品本身以及建築物與涵構之間的對話,仍然將歷史呈現在眼前。但最主要的對話仍然在於建築方面,Villa
Metzler 的灰泥牆與石塊,和移側增建建築物採用的金屬面版,透露出更多兩者的交疊,顯現文化與歷史的意識。 參考資料 黃正岡 羅興華 合譯(1984)理查 麥爾,台北:六合出版社
Joan Ockman (1984)Richard Meier Architect ,New York: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Joan Ockman (1991)Richard Meier Architect 2,New York: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