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香教堂

Notre Dame du Haut (1950~1955, Rochamp, France)



基本資料:

教堂是建於西元1950~1955年,基地是位於丘陵上的一塊地,東南方是一緩坡,連接對外的道路也經由此面緩緩向下連通。西面則是由大片的樹林圍繞,因此向東面即是一較開放型的空間,而在這丘陵地上的基地中,最佳的視覺景觀點,是在東向到南向的方位。由於基地位於丘陵之頂,其位置顯示出其山上的視覺效果,教堂所代表的意義是神聖以及崇高,而位於丘陵頂上的的基地有著一中心的暗示而且位處較高,和教堂的崇高及聚集有著相同的意象。在於廊香教堂內部空間的需求上,主要是由朝聖者所需的席次、唱詩班的席次,以及合唱團的空間所構成的,亦設有神壇、講壇等空間。

 

設計理念:

柯布在這教堂的設計案上,主要表達造型與光線如何巧妙的結合成一體,在於整體的配置方式上,說明了對於人自然和宇宙之間關係上的信仰。教堂一直在敘述著對比︰造型的對比、光線的對比、空間的對比,………等,由這些物的對比也暗示著人的對比、存在這時空中眾多生命的對比。禮拜堂是由一些相對的形式在活動平衡的狀態下,而達成的形式平衡組合。建築的位置藉由面對朝聖者的途徑給予移動上及視覺上的引導,在最初的問題是如何去旋轉這斜的方向性以接近原有的長軸,其位置是朝聖者移動的路徑與建築物相面對於依斜面基地的狀況,柯布藉此隔開了入口與朝聖路徑的兩個區域。將基地的縱軸傾斜去呼應西向面的樹林,朝聖者的移動路徑也由縱軸逐漸旋轉至橫軸之上,在背部處理一凹入的形式去包含移動上的程序。在於整體的配置上,主要是藉由軸線的引導方式,來強調教堂的神聖性以及崇高性。

 

表現手法:

在於方向性方面,柯布藉由長軸支配的結果,將入口處牆的厚度以傾斜面去強調並延長了它的長度,使其越過東南角而給予了路口區域一主要的意向,這使得屋頂的端部指向了南方。而南面牆以它的曲面去吸引參觀者,也是禮拜堂中一光線的來源處,也可視為一光線的容器,這些光線都是經由厚重的混凝土牆之斜面開口反射而投射在室內之中,光線穿過這牆面而擴散開來,使室內空間產生了一種宗教神秘的感覺。在東面及西面的牆體光線隨著太陽角度的不同而有所改變,但南面及北面則不變。教堂的四向正立面都有各自的牆面處理及不同的前景,藉以表現出不同的意象。在於北面牆,開著不同形式的窗,以高低大小的變化來增加此面牆的活潑氣息,並在端部建構兩個相似的高塔,給予了這立面有生氣的變化,並使其產生張力的效果,使其兩個相似的禮拜堂一起鎖住了次要的入口,由這入口的軸線引導至鐘塔。西面牆則建構一高塔去輔助端部的發展,並將懺悔室突出於外,另外立面上方的落水頭及教堂的盛水池其機能上是屬於相同的,將落水頭處理由西向落下的雨水,再將其導入混凝土製的盛水池內,這面白牆所表現出的是種莊嚴極寧靜的意象。南面牆所呈現的是一可穿透性物體的敘述,由光線及混凝土的巧妙組合,與東向的牆面共同構築成一種雕塑的形式,上方的屋頂就像庇護其下眾生心靈的守護神。東面牆所表現出的形式就如同一個舞臺的前部,藉由下方的樓版與屋頂邊緣暗示著一片並不存在的幕,整個曲面的外型是由一舉行格子中經柔化變形而來,呼應期的內部空間則是一系列象徵宗教機能的元素,如聖壇、講壇、唱詩班席次等。南面及東面均表現出教堂特殊的建築形式,類似浮在牆上的屋頂與沈重的牆體形成對比,兩向的牆在交接處留出一可透光至教堂內部的窄縫。教堂的內部的精神感覺,是在光線通過在於牆上的開口後進入室內時的效果。廊香教堂在光線的處理上是以許多不同的開口導入光線至室內,由光線的變化效果於教堂內部創造出神秘的空間感覺,這些多樣且對比的光線柔化了整個形與內部空間。






圖片來源: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 施植明教授


綜合評論:

這教堂的產生,一直在說明可布對於人自然和宇宙之間的關係上的信仰。這建築位於丘陵地上,有著收集丘陵上雨水的需求,於是他以曲面的屋頂來達成此需求的手法,在經由一個落水頭的方式使其像瀑布般的落下於一盛水池中,這證實有許多自然元素在這棟建築物中存在著。教堂中最高的三個塔與水平的量體對比著,而形成了一視覺的焦點,代表著宗教清靜精神生活層面及每個神聖世界的白牆,牆上許多的開口成為了光線進入內部的大門,不僅是提供教堂內部的光源,並暗示著空間的神秘性及融合了自然與人的關係。教堂也一直在強調著對比,牆是一圍繞或擴散空間的一界定元素,也是眾多的對比產生的元素,光線由牆中穿越,並隨著外界的環境或氣候產生不同的變化,似乎也暗示著大自然生命與生活的對象。教堂所形成的個性是外向也是內向的,他以一些簡單的方式去呼應內部及外部的需求,並由那些開口的輪廓引出變化多端的光線與形體,由教堂內部觀看時,可發現那些開口有著無盡的形式。屋頂和牆間有著一細縫使其看起來好像是無支撐且懸浮於空中的屋頂,內部的斜牆和外部的曲牆外表有著不同的對比方式。這教堂有許多方面可以成為柯布設計生涯中成熟的代表作,由建築外表形式上可看出他離開了他二十歲時的一些手法,而有意製造出一些矛盾與曖昧的意象去取代原有一些被釋放的意象表現。

 

參考資料

林志銘譯(1992),勒•柯比意–型的分析(Geoffrey H. Baker ),台北︰茂榮圖書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