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女王學院
Queen`s College Oxford(1966-1971)
基本資料:
建造時間﹕於1966年時建造歷時五年建造完成。
建造地點﹕英國的牛津大學女王學院 。
建築師﹕詹姆士.斯特林(James Stirling)
機能性﹕宿舍﹕住宿空間、休憩空間、服務空間、管理空間。此學生宿舍之計劃案﹐四周有庭院﹐可望傑亞威爾河、有森林、草地……等﹐除了因應環境而生的建築﹐在機能需求上以學生的使用及休憩為主﹐建築物高度為五層建築﹔一樓為管理員室、傳達室、往早餐休息室……等﹐緊靠著連續牆﹐在分隔出迴廊、庭院、腳踏車停放場、停車場等。二樓以上為宿舍房間。
設計理念:
詹姆士.斯特林用中世紀的風格﹐以四邊形的方式包圍整個庭園﹐向北以大規模的形式發展﹐想要構成像似劇場般的庭園美景﹐一個三面體的建築物終將完成但其原來是取用四邊形方式﹐另一邊牆以河畔的樹林完成﹐充份以環境與建築意念結合。增加些許的封閉性以界定空間。因為市府的公共策略將河畔開闢為人行道﹐順應地形做了大露臺層次以保持其隱蔽性﹐藉以分隔宿舍與河畔的公共性空間。在利用坡道引入。機能需求以學生為主﹐將好的視野與宿舍房間做連結﹐背面為服務性空間﹐像浴室、樓梯及電梯等﹔以使用者選擇空間的屬性﹐配合環境的現狀做規劃設計。
表現手法:
庭院中就像鋪著傳統中的草皮--瓷磚﹐任何人遊走於其中﹐像是一個廣場一般呼應著河﹐聚集人群的一股力量。整棟建築物面向河畔﹐又要適時的切斷一些河邊的活動﹐避免直接影響整個宿舍的環境﹐藉由一個大曬台的設置加上坡道的接合﹐形成一種有接續又斷續的路徑﹐由河邊船接泊後﹐利用引道接露台﹐半直接的進入宿舍社區﹔加上原來環境中的樹木遮蔽﹐形成一道最直接的天然防禦線﹐這樣手法既自然又達到效果。此棟建築的機能單純﹐環境提供相當大的優點﹐對於設計者而言﹐是應該把建築物使用者作為優先的考量點﹐詹姆士.斯特林在可眺望遠方之河邊景色為主要構思﹐所以用大面玻璃做主要的呼應﹐室內宿舍加上些窗簾用以遮蔽﹐浴廁空間則設置在後面。在建築物背後設置服務性空間﹐電梯與樓梯間的兩個塔突出於建築物﹐利用高窗來採光﹐就像是一個城門似的玄關﹐建築物與服務動線兩者之間﹐用玻璃盒表現方式架起走廊。室內中的早餐室﹐處於地面與露臺的中間高度﹐屋頂就形成更高的露臺﹐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功能﹐可以研究做討論﹐或舞會宴會的舉行……等﹐相當具有多目的性的空間性質﹐空間處理上就像是一個中心點一般。整棟建築物的形式﹐是一個長方形為了呼應環境﹐將其形式折成4段﹐成了一個包圍性空間形式﹐內部的走廊在空間感上﹐形成一個轉折點﹐便利用其距離縮短的感覺﹐做成休憩及談話的空間﹐既不曖昧反而使空間的使用更添豐富性。對於詹姆士.斯特林所設計的本棟建築物﹐因為基地本身的環境條件相當優越﹐採取的建築手法及理念﹐以環境考量為優先﹐建築物的使用者考量會比其他的案例來的重要﹔明顯來說建築物的可能性是相對的受到限制﹐詹姆士.斯特林採取似ㄇ型轉折建築物配置原則創造向心性﹐及逐層退縮建築物本體以呼應庭園增加開放感﹐這樣都是尊重環境的原則﹔整體架構重簡單的設計原則出發﹐相當簡潔有力。本身的機能性亦單純﹐住宿空間、休憩空間、服務空間、管理空間等﹐分類成開放及私密性空間後﹐探討使用者的使用及空間情境配上材料及家具設置﹐將前者的設計手法所達到的目的就是使用者的愉悅空間﹐例如﹕在自己的住宿空間中對外的是一扇玻璃﹐空間阻隔但視覺完全開放﹐遠看河中的船影飄盪﹐近觸廣庭園的人群聚集或穿梭﹐使用者是既安全又自由﹐心情自然愉悅﹐設計者的用心便以達到﹐我想這就是一個成功的建築空間手法。
參考資料:
呂清夫譯(1991) 詹姆士.斯特林 專集 ﹐台北﹕茂榮圖書有限公司。
現代建築事典 (1992) 東海大學建築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