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規範下的傳統形式 傳統是須要被尊重的,但模仿並不是唯一且最佳的手法與必經的步驟。 台大校園的各棟建築物均是以徵圖制度進行,並先行研擬詳細的徵圖計劃書,建築師需明確的依建築計劃書來發展建築設計,誠如沈建築師所言,台灣大學總圖書館,其空間組織及外觀造型,是由原先的建築計劃書導出,漸次發展修正而成的。計劃書中要求建築師確實掌握以下課題:1.椰林大道之端景
2.建築形成之統攝 3.椰林大道紀念性體驗之強化 4.由形式統一之建築立面形成包被感之館前廣場
5.建築物之高度、建蔽率、容積率與建築材料之訂定。由上述的說明可以看出校園規劃小組的企圖信在建立傳典式、紀念性、地標性、軸線性的圖書館。當傳典式、紀念性、地標性、軸線性都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建築很容易就變成一種權威的形式,建築本體從圖書館與人的知識本質轉移到外觀造型。內部動線、機能的調配、採光通風,空調設備甚至於保全、自動化等等是建築團隊的先驗知識,除了這些基本的東西之外,空間的本質應該是討論的重點而不是形式外觀。我們可以理解形式是最容易規範的東西,業主經由形式將部分需求傳達給建築團隊,但同時,建築淪為形式的工具。 無法被人工所延續的歷史性 歷史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歷史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事實的陳列所,而是一種有生命、有過程、經常變化的想法與解釋的模式…建築是一個時期實際進行狀況的明確而無務的索引。 S.
Giedion 歷史學家與當代的關係 Time, Space and Architectural. 歷史是動態的學問,既存在於廟堂之中,更延續在常民的生活裡。歷史是自然與人演化的過程,經過時間的轉化並積累成歷史。建築是歷史呈現的一種顯見的表述與記錄,表達當時代的精神與價值,一如新思潮所引起建築周期性的革新與新狀態。台灣大學於1928年創校,歷史性的強調是重要且需要被延續的,但歷史性並不只是些許傳統語彙圖像拼貼就能延續並成型的,新的建築外觀張貼了舊建築的語彙,語彙被簡化成圖像,圖像經過拼貼成了所謂歷史感的基石,充滿了象徵、充滿了懷古語彙;象徵與語彙所構成的偽歷史性並不能表達真正的延續傳統的意義與精神,圖像本身沒有最罪過,但圖像與語彙在建築裡的使用必須有反映時代的意圖。 事實上,一個歷史時期的語言原則之所以有力量,是既回應既有社會意識,又批判的回應了本質的需要,這種運用歷史與語言的態度,它以新的理性人文哲學、標準化的語言,和一組新的與語言再現工具建立新語言,也以新的控制機制,基本改變了建築師的社會角色,標示出某種同時有文化的革新和「現代化」的歷史性。我們應該要注意並討論的問題並不是古典面具的優劣點或是符不符合真正古典語言的規則,而是做為一座大學裡的重點公共性建築,怎麼會需要以一座古典面具來包被真正知識的實體。學生進入大學的目的在於學習成為一個完整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個人,圖書館實質是知識的儲存與交換所,其中並不存在任何的造型或是形式,學習知識的一部分目的甚至是為了終止並清除過度的造型與形式,以冀望在解秘、破除迷團的過程裡澄清並建立系統。 在新圖書館中並沒有看到細膩的歷史轉化過程,經過仔細思考的轉化過程會誠如Alan Colquhoun在類型學與設計方法一文中提到—康丁斯基(Kandinski)和荀白克(Schoenberg)的例子,在他們的作品中,傳統的形式技巧並未完全遭到摒棄,而是經過轉換,並且去除了在意識形態上,令人憎惡的圖像元素,而產生新的力量,在康丁斯基的作品中,所去除的是在現的元素,而在荀白克的作品中,則是全音的合聲系統(Diationic System of Harmony)。
紀念性 紀念物已經在當代情境中引發危機是顯而易見的事。弱勢建築的紀念性並不是延續著古典時代的紀念物而來的,不論是從幾何形式的或意識形態的價值而言,只能從此字根的字眼monitu,亦即記憶,才發現紀念性在當前的脈絡中所具有的意義。 德.索拉.莫拉雷斯
弱勢的建築 差異 台灣大學總圖書館自1928年日本台北帝國大學成立後的三次校園規劃中均被安置在校園的中心點,不只意味其重要性更不可避免的呈現出整體校園規劃下所烘托出強烈的紀念性。由第一次校園規劃圖中可以讀出,日本殖民時代,帝國大學欲發展成一個權威意識與支配性格濃厚的校園,其校園架構以70米大道為校園主骨幹軸線,兩旁配以對稱的建築,軸線盡頭是台灣大學新總圖書館的位置,其紀念性與權威性是必須要謹慎處理的問題(先不論紀念性與權威性是不是當代大學校園裡需要且被鼓勵彰顯的目標),紀念的意義並不在於與人相脫離的歷史圖像或是以建築角度思考的設計語彙,建築裡的紀念性是一種與人相互動感應的過程,一如羅馬聖彼得教堂由上而下的光,紀念才得以發揮它的力量;誘發人的回憶同時啟發人的感知。紀念並不是以龐大的量體及以中軸線對稱展開再加以些許視覺上的變化便可達成;這裡面看不到人的存在,在原設計構想簡圖說明「建築主體為位於兩軸線之交集點」、「建築主體與軸線保持關係」、「穿透性的平面讓姆指山進入到館內」,在傳統的建築手法裡,紀念物及呈現建築本身的紀念性尺度就足以達成所謂的紀念性;排除在人性之外呈現於建築之上。親和性並不是用所謂的建築語言及語彙就能表達,親和是一種與關心的態度並不是一種建築術,傳統的紀念性終究成為不具時代意義的偽手法與高傲難以取信眾人的專業建築語言。
誠如沈建築師在台大總圖書館的設計反思一文中提到:圖書館絕不可能只是儲存大量冰冷知識的大型資料庫,也應該還是一個開敞的公共場所,吸引全校師生觸發各種學習活動的地方…好圖書館就應像觸煤般地邀約我們勇於探索未知得的領域!而這也是我們對台大圖書館著力的地方。…未來校園中的圖書館將會朝著更親切可及的方向設計,也不再制式地一定得矗立在校園空間主軸的端景上,突顯象徵知識殿堂神聖位階的圖書館,終將面對更親民化圖書館的挑戰。 皮相上的語意轉換 新圖書館仿傚的並不是一個歷史上的軌跡或是事件而是一棟實存的既有建築物,如果仿傚是被業主所要求的動作,建築團隊應該轉化的不能僅只停留於表面的層次,事實上,舊總圖書館仍具有差異地點性的特殊空間感;是靜謐閱覽室凝結的時間與窗外庭園的樹影晃動、是昂然柱間所傳達出的穩定性、是乾淨無垢的下午在高窗旁的木桌椅上,學生正在看書曬太陽,如果真的有重要且需要持續被延續的東西會是這些空間品質,而不只是面磚的材料、山牆的角度,復古的室內家具。校園內的公共性建築物都具有某種程度的精神性,它隱約在向學生透露一些什麼並進入他們的生活之中;價值觀、判斷力。建築實存著,日日夜夜的在時間軸上產生著意義,台灣大學新總圖書館表達了什麼? 參考資料 建築師1986.12
競爭成長與突破-當代自由中國建築師的立身之道
沈祖海 建築師1993.01
從台北第帝國大學到臺灣大學-台灣大學校園規劃發展歷程之課題及對策
黃世孟 建築師1993.01
從古典到後現代-黃世孟教授與李俊仁建築師對談台大校園規劃與建築設計
胡淑珮整理 建築師1998.07
國立台灣大學總圖書館
沈祖海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師1998.07
延續台大校園的傳統-一個現代的知識殿堂
白瑾 建築師1998.08
歷史性建築作為認知現代的起點-由台大總圖書館談起
江之豪 建築師1999.06
真心、真意、真性情-訪沈祖海建築師 游惠卿 建築師2001.07
顛覆「民粹式」的建築思維-試評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第三期建築工程傳習所區
楊家凱 1999海峽兩岸圖書館建築研討會論文集-台大總圖書館的設計反思
沈祖海 差異-當代建築的地誌
德.索拉.莫拉雷斯 著 施植明
譯 建築評論論文集
Alan Colquhoun著 施植明 譯 時間、空間與建築
S. Giedion
|
|
圖1. 舊圖書館外觀 圖2. 新圖書館外觀 |
|
圖3. 建築主體為位於兩軸線之交集點 圖4. 穿透性的平面讓姆指山進入到館內
圖5. 實景圖
|
|
圖6. 台灣大學舊總圖書館內部
圖7. 台灣大學捷運系統通風機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