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賽名稱:第六屆未來居設計競圖-鐵皮屋頂負1℃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建築經營協會‧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
協辦單位:財團法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文教基金會‧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
特優(首獎) + 特別獎 作品名稱:Co-live Tree(共生樹) 得獎者:劉志創&鄭亞平&張哲維 指導老師:李美慧 老師 |
設計概述:
鐵皮屋及熱快,夏日時自早晨太陽初升,到晚間11點左右,室內高溫難耐,開冷氣幫助也幾無助益。這些在都市當中群聚的鐵皮屋,遂成為都市熱島效應的熱點,讓炎炎夏日更加高溫難耐。
透過基地調查與分析後,我們發現”綠、水”是降溫的一大利器。而基地與附近的房屋又普遍存在老舊待修繕的狀況。因此,我們決定引入”綠、水”降溫特性與”木”的修繕功能。亦即”綠、水”是降溫的利器”、”木是修繕的材料”。
欲將水與木的元素同時引入房屋,我們進而想到了”樹”的意象。樹,高聳挺力的植物,體內的維管束又不時地輸送著水,樹蔭下更總是讓人感到沁涼。把一棵”樹”引入房子裡,透過水循環(根、莖)與綠屋頂(葉)降溫,也利用樹幹型木結構(樹幹)做房屋的修繕,成為我們的設計理念。
”Co”表示共同,”Co-live tree”表示和房屋”共生”的樹。藉由引入樹和房屋共存,可以有效解決鐵皮屋頂高溫的問題,並緩和都市熱島效應,這就是我們的設計概念。
設計手法:
- 樹幹(根、莖):使用”冷輻射強循環系統”。其形設計成有如樹幹與樹枝般,讓循環水自地下兩公尺深處打入牆面,再循環地下儲水槽(地下兩公尺為17~18度恆溫層)。除了以此方式達到室內溫度的降低、削減屋頂帶來的熱量之外,其形狀的設計亦有利於雨水的收集,來填補循環水因蒸發而消減的量。因此,整個冷輻射牆裝置只需在使用之初給水即可,不會有水資源的浪費。
- 葉:使用”薄層式綠屋頂”。其形狀設計不同於坊間的大片帶狀,而使採用三種不同直徑的圓形容器的單元式設計,此單元式設計一來讓使用者有自我設計的空間,可隨其喜好擺設,在形象上也更貼近葉的樣貌。綠屋頂採用景天科的植物,不需多加管理,亦能達到降溫的良好效用。
- 附加效果:”屋頂空氣層”。用以固定薄層式綠屋頂的塑膠浪板,與鐵皮屋頂原本的凹槽形狀相同,但反向放置,形成空氣層。由於空氣導熱率極低,對於降低屋頂溫度,又是一大幫助。
設計的期待與願景:
以既有的技術為基礎,透過這樣的設計,我們確信可以有效達到降溫效果。而且在效果的彰顯下,鐵皮屋的住戶們會漸漸採用本設計。 除了房屋本身的降溫,也除去了因為空調而釋放的極大熱量。如此一來,都市的熱島效應在未來必能有效的減緩,整個都市也會更加 綠意盎然!
優選 作品名稱:複寫 得獎者:嚴介廷&賴昱安 指導老師:李美慧 老師 |
這片土地上的建築一直是不停在『複寫』的狀態的。居民人數開始增加後,棟棟磚造建築逐漸取代了農田,藤蔓、鐵皮、修補的木板,隨著歷史棟棟老屋逐漸構築出一層層的特殊紋理。在解決鐵皮屋頂的過熱問題時,也企圖保留這種特殊的當地紋理。
底層:保持原鐵皮的設計,過熱時可以灑水散熱,下方的集水盆可以用來回收流下的中水,以利回收再利用。
中層:當地山邊本有產竹,竹子本身為空心,為良好隔熱材。
上層:依照每家的需求可以做不同的空間調配,擺放較多的植栽或行走用的鋪面。
佳作 + 特別獎
作品名稱:Floating Cluster 得獎者:楊泓軒&陳姿宇 指導老師:李美慧 老師 |
- 基地位於煥民新村,因為鄰近軍事基地的特殊位置,開發受到限制,因此還保有數十年前的眷村風貌。觀察基地所在的都市紋理,我們看到現代都市與傳統村落空間的並置。
(1)元素組成:同質或異質;村落的居民共享相同的文化。
(2)連結方式:聚集或網絡 ;村落的居民有很緊密的社會關係,廣場作為社會活動的聚焦所在,城市人的關係則是較疏離的,城市中的社會連結是網絡。
(3)生活樣貌:固著或浮游:村落裡的人們關係緊密,居民可以互相協助,但缺點是人們會因為共享相同傳統,而失去部分自由。城市人經驗的是快速流動,從身體到攜帶資訊的電子訊號。這樣的流動讓我們有效率地和相隔遙遠的人們溝通。城市的生活是浮游的,這樣的好處是能逃離傳統的束縛,但人們的關係相對疏離。 - 概念:協力營造
我們使用保特瓶來營造「浮游聚落」,結合村落與城市生活的優點。營造過程使得參與者建立親近的關係,如同村落一樣﹔營造的成果又能連結相隔遙遠的人們,就如同城市裡的交通和電腦網路。城市人受邀請到煥民新村,在營造過程中建立關係,雖然回到城市之後他們將再度分離,但他們仍藉由保特瓶堆聚的屋頂,以及協力營造的記憶相互連結。 - 技術
我們使用木框架來做為模組的主結構,然後將保特瓶用尼龍繩串在木框上。除了做框架需要基本的木工設備以外,其他材料、工具都十分容易取得與操作。保特瓶外層的顏料將會阻隔熱輻射,而保特瓶中的空氣層可以隔絕熱傳導。
佳作 作品名稱:Lattice vine 得獎者:利佳陵&陳冠廷 指導老師:李美慧 老師 |
‧ |
當初是由於基地內有大量的綠地面積決定以植物做為概念的起始,而當地房屋的建造趨勢和當地生長的藤蔓都同樣被地形所左右著。因此藤蔓成為了當地建築紋理的轉化。 當地建築的細部成長脈絡也如同藤蔓般的生長是毫無章法的,而黃金比例也是從表面看不出章法但是背後卻充滿著邏輯的秩序。 我們將藤蔓這個物件數據化,紀錄會影響它的成長因素的數據,並轉成圖面,接著我們用該圖面進行立體化並旋轉、組合(模組化),那麼從外部觀看將會看似雜亂無章,但實際上它是只是理性的數據和簡單的旋轉。 將”藤蔓模組”應用在Double Skin上,使它成為鐵皮屋頂上的隔熱層的一部分,不僅美化了鐵皮屋頂,也降低了屋內溫度,更具有當地特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