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賽名稱: 第七屆「創意狂想巢向未來」2013年智慧綠建築設計創意競賽
主辦單位: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
競賽主旨:
本組主題為「未來都市居住與服務型態」,請自行選定一個適當尺度之空間為設計範疇,(舉凡學校教室、公園、醫院病房、停車場、店舖及自家、人行道等)。先提出該場域需要改善之處以及說明如何使用前瞻科技(如資通訊、感測、控制等),或永續設計進行改善工作並與在地化服務做結合,呈現出改善後之樣貌、情境,滿足人們在安全安心、健康照護、節能永續、便利舒適等方面的需求。
【得獎名單】
名次 | 姓名 | 作品名稱 | 指導教授 |
創意狂想組/金獎 | 張哲豪 | 浮島電廠 | 莊亦婷 |
創意狂想組/銀獎 | 林泊享、羅建翔、陳俊利 | Urban Chimney
都市綠能煙囪 |
鄭政利、施宣光 |
創意狂想組/佳作 | 宋育榮、蘇莉雅、陳佩萱、余佳洋、王詩晴 | 愛心食堂 | 邱奕旭、戴群峰 |
[金獎]
獲獎者:張哲豪
指導教授:莊亦婷教授
一、作品名稱:浮島電廠
二、需求探索(Needs):
近年來台灣電價不斷攀升以及核電廠的新建,導致民怨四起,已從能源問題延伸到民生及自然環境問題。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與變遷,大自然所回應的是臭氧層破洞、溫室效應及海平面上升等問題,根據NASA推算2050年台灣有1/10的陸地被海水淹沒。
三、設計構想(Solution):
本設計試著解決1.供電及2.防災(海嘯、海平面上升)問題。平日放置在台灣東部外海,產生電力供居民使用,假日提供戶外親水活動的休閒空間,當災難來臨(洪水、海嘯),自動斷纜,變身緊急避難方舟,疏散居民延長救難時間等待救援。休閒生態步道種植台灣常見水草植物,提供海下生物所需的微生物,永續生態。中央為主要動線,以玻璃結構為頂,增加船艙的通風採光。
1.供電:
台灣東部終年有股強勁暖流流經(黑潮)東部海表溫約30度,下層海水200m處太陽已無法穿透,以致海水溫度低於海表溫十多度,利用海水溫差在東部海域設置冷熱發電系統,以及將風力發電系統移至海上,降低裝置對人類所發出的低頻噪音,增進美觀,在不影響大自然環境的基礎下,提供乾淨的能源與使用。
2.防災:
當災害(淹水、海嘯)發生時緊急裝置啟動,自動斷纜停止輸電,變身成避難方舟疏散居民延長救難時間等待救援。浮島夾板為六邊形,幫便組裝拆解,海下兩層設置300個膠囊艙,提供短暫避難休息,也設置雨水收集及海水淡化系統,提供段暫避難的飲用水。
3.永續.生態:
休閒生態步道種植台灣常見水草植物,提供海下生物所需的微生物,永續生態。中 央為主要動線,以玻璃結構為頂,增加船艙的通風採光。
四、創作特點(Differentiation):
1.風力熱電循環玻璃管系統: 利用冷熱差發電,提供一般民生電力及船上所需能源,(1)熱水:抽取海表溫約30度的海水,由玻璃環狀系統內的吸熱管進行加熱,溫度最高可達170度,加上船上的機械廢熱加速溫度上升,達更好的發電功率,(2)冷水:抽水管延錨繩下海取水,約200m深處太陽無法穿透,以致海水溫度低於海表溫10多度,又包覆在玻璃環管內,不易被陽光照射,提高效率。
2.生態復育木夾板: 多層的複合式構造組成(1.採光通風玻璃遮罩2.自然草皮、台灣常見水生植物3.人行透水木平台4.不織布可透吸水層5.鋼網土讓固定層6.不繡鋼結構網底7.收集雨水槽),收集雨水及提供水中生物所需的微生物,復育生態。
3.二層膠囊式臨時逃生艙: 利用SMC玻璃鋼材料製作膠囊,材料特性耐腐蝕、重量輕、強度高,將其模組化,易組裝降低成本。
4.船艙艙底: 利用纖維強化塑膠(FRP)艙底,避免觸礁衝撞的損毀。
五、效益(Benefits):
浮島電廠利用冷熱水的溫度差發電,不產生多餘的能源廢料,提供乾淨的能源使用,生態木平台提供人類的休閒步道,種植的植物提供海下的生物食用,達到共生共存的永續概念。災難來臨變身方舟,延長救援時間,等待救援。
[銀獎]
獲獎者:林泊享、羅建祥、陳俊利
指導教授:鄭政利教授、施宣光教授
作品名稱:Urban Chimney 都市綠能煙囪
一、作品名稱:Urban Chimney 都市綠能煙囪
二、需求探索(Needs):
首都台北 ,人多、車密、排放大:大型都會區因快速發展而造成人口眾多且活動頻繁 ,同時消耗大量能源及資源,並進而排放大量空氣污染物進入大氣當中。我們的設計主軸便由此開始發展,首先必須將城市中的建築還給綠地,再把原有建築移到空氣污染嚴重的交通停頓點「十字路口」,除此之外我們也使用「綠能煙囪」的概念當成我們建築形式的基本架構,把十字路口產生的不好空氣,透過「綠能煙囪」內部的霧化水氣把空氣中不好的粒子吸附,在經過大面積的垂直農場轉化出乾淨的空氣融合,達成城市永續循環的願景。
三、設計構想(Solution):
藉由「綠能煙囪」排放從最頂端排出到城市中。當我們再從空中鳥瞰整個設計過的配置,城市的區塊就會改變成,綠地佔據最大面積,汙染最嚴重的交通被建築覆蓋,建築本身又再把汙染淨化,如此整個城市循環運作會朝向健康的循環運作模式發展,滿足「極大化人類舒適性、極小化對環境的傷害」永續設計手法最終的目的。
四、創作特點(Differentiation):
目前的技術已經使得零排放及零耗損的建築成為可能,我們要做的,是更進一步創造綠能煙囪對環境永續的積極功能,透過屋頂外牆和立面,垂直農場、森林、綠帶、加上太陽能光電、風力發電、雨水回收、汙水處理、日間照明等系統,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生產單位,讓人類在消耗資源的同時,也可以產出能源及生活物資,再也不是為了維生而成為純粹的資源取用者。
五、效益(Benefits):
在城市中擁有越多這種複合機能的綠能煙囪,便能釋放越多的都市土地,這些土地可以做為棲息地、森林、田野或河流,或僅是回復自然的原貌,就能改善空氣品質、淨化水資源,改變環境生態。而城市仍是城市,只是轉換成不同的運作形式,人類的發展也因此得與自然環境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