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系 陳彥廷老師 指導學生蔡秉琳參加可及性設計學生競圖,榮獲第一名佳績!

【競賽名稱】:2017 第二屆可及性設計學生競圖

【主辦單位】:AAEDT台灣可及環境設計協會

【競賽說明】:

AAEDT台灣可及環境設計協會公開徵求全台最優秀的空間設計相關科系學生作品,空間主題不限,可以是森林步道、海邊小屋、社區中庭、私人住宅…包羅萬象,重點是,可以在都市、環境、景觀、建築等空間內展現出可及性設計(Accessible Design)理念與想法,並用圖說及模型呈現,希望同學們重視並思考環境中的問題與解決之道。

【獎項】: 第一名

【指導老師】: 陳彥廷老師

【參賽學生】: 蔡秉琳

【作品名稱】: City Zipper

【設計概念】:

其實想到可及性,一般人都是認為該為那些不方便的人設計,但這只是讓他們更覺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更容易自卑,我一直想,會不會有一樣東西,他是所有人都可以使用,並可以讓那些不方便的人,藉由這樣的東西,來變得跟大家一樣。我第一個想到的東西是坡道,但若單單只是在設計中加入坡道,就變得很無趣,感覺很多地方都有這樣的設計,但如果讓坡道變成設計的主軸呢?讓它不再只是配角,於是這東西成為我最核心的概念。

坡道它其實講白了就是一條斜線,那如果他越來越斜,也能變成一道牆,那不同的高低,甚至可以產生座椅,產生房間,於是我可使設想了幾個設施,並大約把它分類,最後分出來就剛好產生了廣場及步道,於是我在更加強了這個想法,做成了可以連接城市與自然的公園,就像一個拉鍊一樣。接著為了讓它可以漫步在自然中,我選擇了環形,一方面可以繞著樹,一方面有時太隨意的曲線對輪椅使用者還是不方便的,然後藉由兩個主要設施,廣場及步道,形成一個無限的標誌,讓動線得以循環。

至於為什麼要在公園設計冥想區,因為其實大部分公園都是開放性的,但現在都市人的壓力非常大,常常忙到沒有時間,所以我想提供一個可以讓人在假日可以住在森林,或跟大自然相處更久的空間,而入口到廣場,也可以讓上班族中午休息時可以去那裏吃個飯,假日甚至有市集跟音樂表演,讓整個城市的邊界變得活絡起來,加上它是可及性設計,也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到可及這件事,也發現其實大家都是相同的,不論是拿拐杖的老人,做輪椅的伯伯,可愛的小孩,在這裡,每個人使用設施都是公平的,沒有樓梯,也沒有障礙,這條拉鍊不只拉近城市與自然,更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縫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