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科大建築畢展 反思超載的土地
聯合報/記者沈育如/台北報導/2015-05-27 08:33:24
台科大建築系學生陳怡萍,希望將閒置的彰濱工業區改造成自然生態園區,讓人為開發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 圖/台科大提供
將閒置的彰濱工業區改造成自然生態園區,以原住民鄒族精神,重新打造阿里山姐妹潭的文化體驗空間。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昨天起,以「質變」為主題舉行畢業展,學生透過對土地過度開發的反思,以空間改造手法,讓土地利用與自然環境達成平衡。
建築系畢展指導教授莊亦婷表示,學生平時多學習理論,希望他們透過畢業製作,關心當下的社會議題、關懷弱勢族群,「這是建築人最基本的社會責任。」
學生陳怡萍觀察彰濱工業區有大片閒置土地,認為沿海建築物如果只有華麗外表,卻隨著海平面上升而毀壞、死去,倒不如讓它變成生物棲息地,還能復育生態。其中崙尾區的土地,雖然沒有工廠進駐與使用,卻還是要忍受工業區的汙染。陳怡萍希望重新復育這塊土地,變成自然生態公園。
學生曾韻竹則以阿里山姐妹潭為基地,結合自然、人文、復育及鄒族精神,重新打造鄒族文化體驗空間,她也將景觀步道底下的潭水打通,變成可流通的活水,並讓原有生物棲息,減少土地負荷外,也注入當地人文精神。
台科大建築系畢業展共展出35件作品,即日起至6月1日,在台北松山文化創意園區一號倉庫展出。
反思過度開發 台科大畢展用原民精神復育土地
自由時報/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2015-05-26 17:59
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學生曾韻竹以鄒族精神打造阿里山姐妹潭文化體驗空間。(台灣科技大學提供)
「如果蓋一棟華麗的建築物,長時間後因為海平面上升而毀壞、死去,那不如將建築轉變成生物棲息的場域、復育整個生態系。」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學生將閒置的彰濱工業區改造成自然生態園區、以鄒族精神打造阿里山姐妹潭文化體驗空間,今舉辦畢展聚焦土地過度開發的反思,盼重拾開發與自然的平衡。
台科大建築系袁瑋澤將轉運站的人潮與新聞媒體中心結合。(台科大提供)
台科大建築系陳怡萍同學將閒置的彰濱工業區改造成自然生態園區。(台科大提供)
台科大建築系學生陳怡萍觀察,彰濱工業區有大片閒置地區,其中崙尾區的土地更是完全沒有工廠進駐與使用,而工業污染使其反思經濟利益而犧牲的寶貴資源,因此盼復育這塊土地成自然生態公園,透過植入復育的植物與重金屬聚積植物,來逐漸恢復原生地物種,改善土地污染,並用廢棄物蓋磚窯觀光工廠,設置海水浴場、生態觀測站等,讓土地利用與自然環境能平衡共處。
另,學生曾韻竹觀察現代人生活物質,滿足但缺少體感意識,因此挑選富有珍貴檜木林及鄒族傳說色彩的阿里山姐妹潭為基地,打造鄒族文化體驗空間,結合自然、人文、復育及鄒族精神,讓大家體驗姐妹潭傳說,透過現有的景觀步道將下方連通潭水的部分打通,變成讓原有生物棲息的自然景觀,除了減少土地負荷並賦予當地人文原始精神。
此外,台灣媒體現況常被詬病,學生袁瑋澤改變轉運站與商場、住宅共購的概念,將轉運站的人潮與新聞媒體中心結合,打造通勤民眾透過此空間與傳統媒體、他人展示新聞內容並討論公共議題,藉由建築的方式能強化、擴大公民新聞參與。
指導教授莊亦婷表示,建築系學生在過程中建構自己設計思考雛型與面對環境的正確態度,是建築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社會責任。台科大校長廖慶榮表示,期待學生聚焦社會事件、在地生活改造、弱勢族群關懷,用建築設計回饋社會。
台科大建築系畢展 反思土地過度開發
蘋果日報/蔡永彬/台北報導/2015年05月26日21:11
曾韻竹的模型以鄒族精神打造阿里山姐妹潭文化體驗空間。台灣科技大學提供
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畢業展即起至6月1日在松山文化創意園區1號倉庫展出,今年主題為「質變」,共展出35件作品,有學生的模型是將閒置的彰濱工業區改造成自然生態園區,也有人的模型以鄒族精神打造阿里山姐妹潭文化體驗空間。台科大表示,展覽聚焦於對土地過度開發的反思,學生透過設計作品反思建築意義。
台科大建築系學生陳怡萍觀察彰濱工業區有大片閒置地,她希望重新復育這塊土地成自然生態公園,並將鄰近工廠區的廢棄物轉化成建材的磚窯觀光工廠,並設置海水浴場、生態觀測站等,讓土地利用與自然環境能平衡共處。另一學生曾韻竹挑選富有珍貴檜木林及鄒族傳說色彩的阿里山姐妹潭為基地,打造鄒族文化體驗空間。
陳怡萍的模型將閒置的彰濱工業區土地改造成自然生態園區。台灣科技大學提供
台科大建築系畢展 反思土地過度開發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26日電
閒置的彰濱工業區被設計成生態園區、阿里山姊妹潭則打造成文化體驗空間,台科大建築系畢業展聚焦對土地過度開發的反思,透過復育讓土地和自然達到平衡。
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畢業展自5月26日至6月1日,在台北松山文化創意園區一號倉庫展出35件作品。
台科大建築系學生陳怡萍觀察彰濱工業區有大片閒置地區,其中崙尾區的土地更是完全沒有工廠進駐與使用,而工業區造成的污染,讓她重新思考為了經濟利益而犧牲的寶貴資源,因此希望重新復育這塊土地成自然生態公園。
陳怡萍說,希望將工業區的資源再利用,因此設計植入復育的植物與重金屬聚積植物,來復育原生地物種、改善土地污染,鄰近工廠區的廢棄物則轉化成建材的磚窯觀光工廠,並設海水浴場、生態觀測站等,讓土地利用與自然環境平衡共處。
台科大建築系學生曾韻竹則挑選富有珍貴檜木林及鄒族傳說色彩的阿里山姐妹潭為基地,打造鄒族文化體驗空間。
曾韻竹表示,希望結合自然、人文、復育及鄒族精神,讓大家體驗姐妹潭傳說,透過現有的景觀步道,將下方連通潭水的部分打通,變成讓原有生物棲息的自然景觀,除了減少土地負荷,也賦予當地人文原始精神。
台科大校長廖慶榮表示,台科大建築系學生透過空間改造,關心當代台灣本土的社會議題,作品聚焦社會事件探討、在地生活空間改造、弱勢的空間關懷,希望透過建築設計貢獻社會。1040526
台科大畢展 姊妹潭變文化體驗空間
台科大建築系畢展近期於松山文化創意園區展出,建築系學生曾韻竹設計將阿里山姐妹潭為基地,打造成鄒族文化體驗空間。(台科大提供)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傳真 104年5月26日
台科大建築系畢展 反思土地過度開發
中廣新聞網/陳映竹報導/2015/05/26 17:19 報導
畢業季將至,不少科系陸續舉辦畢業展,今年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畢業展的主題是「質變」,關心台灣本土社會議題,探討人和自然環境平衡,有的學生希望將彰濱工業區改造成自然生態園區、有人則以鄒族精神打造阿里山姐妹潭文化體驗空間。
台科大建築系畢業展今年主題是「質變」,聚焦在對土地過度開發的反思,透過土地復育與改造,讓土地利用與自然達成平衡,同學亦透過設計作品反思建築意義。
台科大建築系同學陳怡萍觀察彰濱工業區有大片閒置地區,其中崙尾區的土地完全沒有工廠進駐與使用,工業區所造成的汙染,犧牲了寶貴資源,因此她希望重新復育這塊土地成自然生態公園,陳怡萍認為,可透過植入復育的植物與重金屬聚積植物,改善土地汙染,把鄰近工廠區的廢棄物轉化成建材的磚窯觀光工廠,並設置海水浴場、生態觀測站等,讓土地利用與自然環境能平衡共處。
台科大建築系學生曾韻竹,挑選富有珍貴檜木林及鄒族傳說色彩的阿里山姐妹潭為基地,打造鄒族文化體驗空間,透過現有的景觀步道將下方連通潭水的部分打通,變成讓原有生物棲息的自然景觀,除了減少土地負荷並賦予當地人文原始精神。
台科大建築系畢業展即日起到6月1日,共展出35件作品,在台北松山文化創意園區一號倉庫展出。
臺科大建築系畢展 反思土地開發
教育廣播電台/徐詠絮/2015-05-26 16:27:10
曾韻竹同學打造阿里山姐妹潭空間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畢業展今天(26)起在臺北松山文化創意園區一號倉庫展出,今年主題為「質變」,共有35件作品展現在地生活空間改造及弱勢族群的空間關懷,像是:把閒置的彰濱工業區設計成生態園區;把阿里山姊妹潭打造成文化體驗空間等,希望透過反思土地過度開發,以建築設計達成土地復育與改造,讓土地利用與自然達成平衡。
台科大建築系畢展 反思土地超載
人間福報/本報訊/2015/5/27
曾韻竹將阿里山姐妹潭,設計成鄒族文化體驗空間。圖/中央社 |
將閒置的彰濱工業區改造成自然生態園區,以原住民鄒族精神,重新打造阿里山姐妹潭的文化體驗空間。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昨天起,以「質變」為主題舉行畢業展,學生透過對土地過度開發的反思,以空間改造手法,讓土地利用與自然環境達成平衡。
建築系畢展指導教授莊亦婷表示,學生平時多學習理論,希望他們透過畢業製作,關心當下的社會議題、關懷弱勢族群,「這是建築人最基本的社會責任。」
學生陳怡萍觀察彰濱工業區有大片閒置土地,認為沿海建築物如果只有華麗外表,卻隨著海平面上升而毀壞、死去,倒不如讓它變成生物棲息地,還能復育生態。其中崙尾區的土地,雖然沒有工廠進駐與使用,卻還是要忍受工業區的汙染。陳怡萍希望重新復育這塊土地,變成自然生態公園。
學生曾韻竹則以阿里山姐妹潭為基地,結合自然、人文、復育及鄒族精神,重新打造鄒族文化體驗空間,她也將景觀步道底下的潭水打通,變成可流通的活水,並讓原有生物棲息,減少土地負荷外,也注入當地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