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系施宣光、魏浩揚、邱韻祥教授與戴群峰老師 指導學生:譚之琳、顏廷叡、黃柏超、陳易凡、李齊、陳映彤、王珮如、林賢榮、楊懷生參加「中華民國鋼結構協會」舉辦之「第三屆鋼構人行陸橋創意設計競圖」,分別榮獲金獎(首獎)與佳作

主辦單位:中華民國鋼結構協會
競賽名稱:2011-2012中華民國鋼結構協會第三屆鋼橋競圖

金獎
競賽名稱:
Swallow Bridge
得獎者:譚之琳,顏廷叡,黃柏超
指導老師:戴群峰 老師與施宣光教授
概念說明:

城市帶給人們一種忙碌、快速的感覺,透過本案設計嘗試把休閒空間延伸至城市之中,並創造更多的休憩空間,吸引人擺脫城市的忙碌近入公園活動。傳統陸橋只是連結點跟點之間的一條安全便道。

不對稱的平衡

在形式上嘗試以燕子為意象作為操作,創造動態的速度感,並賦予景觀休憩的功能,讓行人的被動的安全考量,轉為積極主動的行走慾望。本案利用鋼材的延展性,以骨幹為支承,身軀為路徑弧度,翅膀為引導人潮的主要方向,打破傳統四方陸橋的平衡對稱模式,突顯其創造地標性。

佳作
競賽名稱:
Promenade Bridge
得獎者:陳易凡、李齊、陳映彤、王珮如、林賢榮、楊懷生
指導老師:魏浩揚、邱韻祥教授

設計概念

建築漫步

橋梁是連繫兩個地點之間的過道,便利性往往是橋梁設計最大的訴求。本案試圖打破這樣的關點,讓連繫A與B之間的「過程」變得更具意義,刻意的安排過程中看到景色,就像是電影劇本一般。而這就像是建築大師柯比意所說的「建築散步」。

於和平東路與新生南路十字路口的空中掃略出一條軌跡,不同於地面正交的交通系統,創造出更自由的路徑,而順著路徑來引導行人從不同於以往的角度看這個城市。曲線的軌跡提供市民漫遊城市新的可能,這條軌跡在大安森林公園降落,讓市民能延續他的旅程。

散步到公園

Promenade Bridge最原始的目標在引導行人在陸橋上行走的時感受到不同於以往的空間體驗,坡道終點設置在公園就是暗示市民能慢下忙碌的生活步調,到大安森林公園裡頭輕鬆的漫步。

在兩個坡道之間設置了懸吊橋梁的紡錘柱,讓錘柱成為公園角落的視覺焦點,同時也是人們聚集的舞台,除了精采的表演,也環視了台北的的繁忙的街景。

為強調橋和基地的必然性,刻意的去扭轉橋身,讓橋面穿梭在大廈之間,並視大廈為輔住橋面重量的結構體,從周遭大樓伸出小梁去端住橋體。懸吊在四樓高的橋面創造了人進入高樓一個新的機會,它就像是浮在半空中的騎樓為大廈帶來商機,也提供了四樓直達公園的路徑。

模型導向設計

在參數化軟體、雷射切割機和快速成型機的輔助下,設計者可以快速的生產出實際的物件,甚至是非垂直水平之自由型,並從中找出有淺力的型式。透過模型來主導設計,是希望藉由手直接的體會橋梁在重力下的行為或者應力的集中。在製作模型的同時刺激設計者去計畫橋被實際構築出來的流程和方法。模型導向的設計也讓設計者能更明瞭細部設計,像是不同材料之間的接合和收頭。過程中,我們嘗試了數種橋面開口的樣式,並找出同時兼具樹的意象、構造上的層級、符合實際的材料大小,以及強調公園和都市間中介角色的橋面開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