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記憶、時光-城市\建築電影展

建築電影展活動簡介

20世紀初,因工業革命的浪潮發展的大型都會在西方出現,建築景觀和繁忙的城市生活吸引了大量的藝術家和電影導演以此為題進行創作:導演維爾托(Dziga Vertov)在新興的社會主義制度衝擊下拍攝了《持攝影機的人》( Man With A Movie Camera, 1929 ) ,紀錄蘇聯政府主導下的社會主義城市充滿活力的景觀,並藉此開創了在電影史上影響深遠的「電影眼」(kino-eye)理論;《柏林:城市交響曲》( Berlin: Symphony of a Great City,1928 ) 紀錄了柏林日以繼夜的運作,成為所謂「城市交響曲」 ( city symphony genre ) 紀錄片類型的先河;法蘭西斯•湯普森(Francis Thompson)則在1957年用彩色膠捲加透鏡拍攝《紐約!紐約!》( N.Y., N.Y.,1957 ) ,以令人眼花繚亂的蒙太奇技巧,把大城市的建築和日常生活拼接成一部華麗的電影詩篇;《這幾個小時》(Rien que les heures,1926)則忠實記錄下花都巴黎的一天。這些影片以大膽的實驗和卓絕的藝術手法,為今日的我們保存了早期城市紋理的切片。

同一時期,電影工業在澎湃的德國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藝術浪潮影響下開始表現科幻、奇異的特質,如導演弗里茨•朗(Fritz Lang)拍攝的《大都會》(Metropolis,1927),呈現了百年後的建築世界,高達80層的摩天高樓透過凌空的天橋相互聯繫,地底世界則有巨大機械運行;電影《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The Cabinet of Doctor Caligari,1920)則運用極盡誇張的空間、建築表現形式,來傳達極其扭曲與詭異的氛圍。這些電影不僅影響當時的建築與裝飾藝術(Art Deco),也對後代創作思維創造了不同的撞擊。

城市、記憶、時光-城市\建築電影展共邀集六部介於1920~1950年代之早期建築 \城市電影,完全以16MM膠卷的形式放映。建築電影學的探討無論是「電影的建築」(Architecture in Film)—使用建築來作為電影之場景表現、紀實紀錄;抑或是「建築的電影」(Film in Architecture)—將電影技術作為建築運用,如建築事務所透過動畫與影像傳達設計理念,既是建築設計的另一種面貌,也是使建築貼近人們的另一種媒介。因此,繼09年推出「未來的城市-MVRDV建築動畫與影像裝置展」後,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陸續策劃「建築電影院」系列專題,期待引起廣泛群眾的共鳴;同時也將邀請專家學者,就相關主題做深入的探討與分享。

2010/3/19~3/28
City, Memory and Some Time in between
城市、記憶、時光-城市\ 建築電影展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Film Exhibition

主辦單位 ∣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協辦單位 ∣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影片來源 ∣ 國家電影資料館
媒體協辦 ∣ 樂多新文創線上誌
特別感謝 ∣ 2009深圳.香港建築\城市雙城雙年展
本活動地點位於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所推動之「UrbanCore城中藝術街區」

更多內容請見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活動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