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 專題研究 | 指導老師: 施植明教授 a8913018 李擴 |
|
台北城的變遷 前 言 台北城是清朝政府所規劃的最後一個府城,後來又成為日本政府全力經營的殖民城市,作為統治的象徵。在國民政府遷台後這五十年,台北城不但再蛻變為中華民國的執政中心,在商業與交通的發展上也在整個台北市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若是我們將時光回溯至一八七零年代,台北城牆還未築起的時代,我們所看見的不過是一片荒野、池塘以及墓地。但是在這短短的一百二十年,靠著人的力量,台北城造就了今日的成果。
1.台北城的興建 清代:根據台北府第一任知縣 - 林達泉對台北府城的規劃,府城坐落在艋舺和大稻埕之間平野上。如此可使得艋舺與大稻埕兩方為府治所在地的爭奪擺平,而完全新建的社區的規劃建設,也較沒有包袱。
2.清代的台北城
3.日本殖民時期對台北城的改變
4.從清朝到民國城內的主要建築演變 城牆及城門: 台北城牆內建築部分: 5.城內民間街道部分的改變 1895年日本政府開始對台灣的殖民統治後,便將台北城作為其行政中心,並且使其成為日本人聚集的城市。唯一開始怕引起台灣人的反彈,並沒有很快的採取拆毀城內建築的行動。 到了1901年,從拆除城牆開始,日本政府將城內的重要建築 -- 特別是清朝留下來的官舍建築逐步的拆毀,並且費了很多的力氣進行殖民政府機關建築的興建。 由此原本的台北城可說是蕩然無存。然而在民間街道的部分,在清朝時便開始有商業聚及的石坊街、西門街、北門街、府前街及府後街等,到了日治時期仍是主要的民間街道,並且經過了市區改正仍然保持原有的輪廓,除了立面被改為折衷主義樣式的歐洲風建築外,這五條街道也是後來本町、表町、京町、大和町及榮町的範圍所在。
6.從城牆、三線道到捷運線的演變 1884年台北城牆完工到1901年日本政府拆除城牆,不過才17年的時間,然而由城牆所畫設出的城內範圍,並未因為城牆的消失而有所改變。日本人先是為了鐵道的通車,而將北門附近的城牆率先破壞,並希望拆除所有的城門。後來為了便利車輛交通的需求,遂將城牆全面拆除,在原地規劃為寬闊的三線道路,並在中央設置有植樹的分隔島。 捷運系統興建完成後的台北城
莊展鴻主編,台北古城之旅,台北:遠流,199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