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OF WESTERN ARCHITECTURAL FORM 戴雄賜 D9213016
第六章 啟蒙運動
今日西方許多重大思想,均起源於啟蒙時期。包括民主思想、科學實證精神及浪漫思潮。哲學上、德國唯心主義對後世影響深遠。藝術也朝三個主要方向發展-實證主義、浪漫主義、新古典主義。
實證主義學者,包括孟德斯鳩、康狄拉等,強調外在環境、絕對客觀等唯物經驗的想法,奠下今日歐美大學重視科學實證經驗的傳統。另一極端、浪漫主義學者,盧梭、伯克、哥德卻強調內心直覺、主觀唯心的創作方式,並反對學院教育的天才概念。同時,希望尋找永恆形式的古典主義者,持續從柏拉圖的形而上理想主義及亞理士多德的規範性理想主義中找答案,並受到當時盛行的理性原則及實證主義的影響。
當時考古的許多重大發現導致相對歷史觀產生,並衍生出樣式(Style)及時代精神(Volkgeist)的觀念。樣式使古典主義之內在形式與外在形式開始分離,產生了強調內在的新古典主義。時代精神(Volkgeist)表示同時代的藝術創作皆受同一時代精神主導,也因此凸顯浪漫主義的二元矛盾:集體性主體與個體性主體的衝突。浪漫主義藝術家起初希望結合理論與工藝,回到中世紀的時代精神下創作;又希望依個人內心直覺創作-叛離時代精神。
哲學方面,康德是最後一位理性主義哲學家兼德國唯心哲學之父,對後世哲學及美學發展影響深遠。他的[純理性批判]剖析理性、認識、知識的關係,對經驗主義及理性主義、主體集客體關係提出整合;對近代西方認識論及存有論提供理論基礎。在[實踐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人的極限及[神]、[靈魂]觀念,發展出意識、追求、道德觀念。在[判斷力批判]中,康德討論藝術領會、境界、審美的問題,使美學正式成為獨立的學門。
第七章 十九世紀
十九世紀初,西方世界經過法國大革命的混亂及工業革命後都市的惡劣環境。人失去自信,理性主義瓦解,產生了強調主體意志的哲學家,包括齊克果及尼采。藝術方面,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及實證主義仍是各自發展。
古典主義延續啟蒙時期的考古發現,從希臘、羅馬、文藝復興、中世紀哥德等多方面找尋古典原則。杜宏發展出古典抽象原則,融合了實證主義,主張外在形式可與內在形式分離,平面與立面形式可任意組合,卻助長了折衷主義與機能主義。但是1819年成立的法國布雜學院,成為後來各大學建築教育的範本,包含二大特色:重美學輕營造、理論實務分離。
浪漫主義在德國唯心主義的理論下奠下穩固根基。黑格爾的心智正反辯證演化論引發許多相關理論。藝術發展由原始、古典至浪漫階段,使浪漫主義運動師出有名。實踐上,許多反對工業革命的藝術家掀起了哥德復興運動。那札倫兄弟會、普金、羅斯金、摩理斯以各自不同的方法、企圖回到浪漫主義原本的理想:重回自然模型、理論與創作合的境界,雖然他們均反對主體的強力介入,設立工會,集體創作,強調時代精神;另一些浪漫主義藝術家卻強調內心直覺感受。因此,浪漫主義的二元矛盾持續存在。
實證主義方面,經濟學者馬克斯、延續唯物史觀及黑格爾的正反辯證進化論,發展出共產主義。藝術史家德恩認為藝術風格非由藝術家或時代精神決定,而是由種族風俗、自然環境與當時社會經濟狀況決定。勒杜以哥德建築為例,強調營建技術是建築風格的主導因素。
十九世紀末的藝術風格轉向抽象發展,秀拉、塞尚、高更均力圖抓住客體的內在形式,外在形式開始抽像化,由主體內心銓釋客體存有現象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