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第二章古代 Sources of Architectural Form 巫靜宜 |
古代的宇宙觀系統明顯的影響建築形式。被認為是在神與君王之間重要中介者的建築師就必須以一些規則或步驟來設計出符合神旨意的形式,認為好的設計是基於永恆的造型定律,因此幾何次序被認為可以反應神祇的神聖,這成為了後來西方設計理論的起源。而在教育實踐操作的過程中,與熟練技巧的大師學習以及學習永恆的設計法則變成為建築設計教育的重要方法。 古希臘人建立了對後世深具影響力的哲學革命。總體來說,他們提出對個人力量肯定的說法,並且用注重現世而非宗教的角度來解釋物質現象:希臘哲學巨擘蘇格拉底將大自然的關注轉到個人心智的議題,而他的學生柏拉圖更是將他發展成一個完整的哲學系統。柏拉圖認為世界是由兩個分立卻互相有關連的領域所組成:一個是可感且變化的物質世界,一個是形而上的理式世界,完美的理式就是來自於超驗的形而上世界;而柏拉圖的學生亞理斯多德卻拋棄了柏拉圖的說法認為:物質的外在形式與賦予它們生命的靈魂都是存在於物質世界裡的,他所強調的是經驗中現實的共相。 古代唯一傳世的建築理論就是由維楚威斯所作的〈建築十書〉,書中他記錄了自己的實務經驗以及整理由希臘羅馬時代直到當時的建築觀點。維楚威斯主張設計師必須賦予建築物堅固、實用以及美觀的特性,並且由前人的經驗中找出法則。在教育理論上,維楚威斯強調理論與實務兼具的訓練課程,理論是以通識教育為主追求的是普同性的法則,在實踐操作上則以特殊性的專科教育為重。 |
摘要:第三章中世紀 Sources of Architectural Form 巫靜宜 |
中世紀與古希臘的宇宙知識不同的是人們將物質世界的注意轉移到神性世界的追求,認為上帝所創造的宇宙次序是隱藏於複雜且混亂的視覺外表之下,人可從而找到正確的數學比例與數字,以幾何的概念了解並欣賞上帝完美的神性。在當代知識論中新柏拉圖主義的普洛丁就主張真理的來源是上帝或是絕對的精神,並且由此衍生出不同的階層,透過轉世或是神祕的直覺個人就有可能與絕對的精神連結。而這種原理被運用在藝術範疇時,便是藝術家創造藝術時,並非透過可見的物象去複製,而是透過超驗的內在認知而複製的結果。另外,唯實論對於普同性概念是傾向於柏拉圖的思想,而唯名論者則採用亞理斯多德的觀點。 從理論認知的角度來說早期基督信仰的哲學中所主張的是創造主與受造物的類比關係,認為人類無法測度上帝的心思意念,唯有透過神所默示的經典,人才能了解上帝的旨意。到了中世紀,早期的古希臘羅馬文化中主客體二元化的概念在此時蕩然無存。而就實踐操作的層面來看,在藝術創作上再現自然不是此時藝術表現的重點,對中世紀的藝術家來說,如何在作品中顯現上帝的真理與永恆的法則才是重要的。在教育體制上,到了十一世紀,隨著城市生活與經濟活動重現,出現了新的工會制度。這種制度的產生可以保障並且控制與規範成員的工作品質。中世紀的設計教育不同於威維楚斯的是:維楚威斯在通識的學科中找尋抽象藝術的基礎原則,工會的教育主要是以學徒制度為主,學生透過實務的經驗跟隨師傅學習相關技術,並且透過造型書本的範例來實際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