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建築
在近百年的二十世紀建築發展歷程觀之,由二○年代歐陸之現代主義運動,四○年代的國際樣式,六○年代起的後現代主義及並存的晚期現代主義方初露頭角,直至八○年代成熟的高科技建築風格展現。在晚期現代主義傾向解決問題的科學性,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與經濟手段來處理建築與人類的關係,並極盡表現種種科技的先進,故建築語彙上強調數學(科學)的純淨,即美自工藝技術的完善中淬煉中,本質上摒棄歷史傳統,把科技視為時代的新傳統。
1960年Furrar Benham著作《第一階段的機械工業理論與設計》,將美國R.B. Fuller作為現代建築之未來趨勢的楷模介紹至英國建築界,同年倫敦各建築學院許多師生提出大量具有技術創意的方案。英國圖象學派(Archigram)始出版與展示令人矚目的建築方案,其形式是日後高科技建築所慣用手法:不確定的形式、大量生產的可擴展與可插入的組件、對於太空科技形式的使用等。現在所指稱的幾位英國高科技建築師們,除Norman Forster畢業於利物浦建築學院之外,餘之Richard Rogers、Nicholas Grimshaw、Michal Hopkins三位均與Archigram學派相關之淵源。八○年代之後,義大利之Renzo Piano、美國之Helmut Jahn,法國之Jean Nouvel、西班牙之Santiago Calatrava、日本代謝派之丹下健三、磯崎新、黑川紀章、稹文彥、原廣司、高松伸等,或被一些理論家列入高科技建築師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