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行為與柯布式傳統
導論
建築身為時代文化下的產物,也具有劃向新時代的歷史意義,在步入消費社會的世代,建築的價值及認知始受影響,建築所扮演的角色和消費時代所帶來的新價值影響著建築設計的價值及意義。
寄生
建築是個複合體;一為功用性產品,具有實用性及必須性,具有消費行為的基本動力及架構-需求。另一方面也是藝術,反應及實踐其所在的歷史及社會環境的痕跡,表徵社會制度及經濟結構,建立起差異性-要求。建築的發展歷史相對應人類的演進史,經濟及資本力量導引著國家及民族的勝衰。從遠古時代的埃及金字塔、巴比倫的觀星台,帝國精髓的結晶體;蒙古天可汗的西征及亞歷山大的東伐,建築形式在異域建立象徵著權勢及統治;路易十四的凡爾賽宮及中國的紫禁城、天壇,反映當時時代背景的社會結構及君主政治,象徵著君權神授的獨尊價值。在君主制度下的另一並行的宗教體制,主導信仰也主導思想,西方的教堂及東方的寺院也屬於龐大社會體制運作下的產品,宗教的力量促使當時人們的價值觀得以控制。政治家及宗教家控制著我們的生活空間及模式。
消費模式及立場的改變源於英國清教徒的離異(對羅馬教廷和英國國教而言)。在17世紀的下半葉,英王查理一世和議會的內戰期間(王室及下議院的資本家),由於清教徒的再投資,產生了英國工業資本主義,如波特(R.Porter)所言,在生產模式中,從家庭式生產方式轉換成勞力密集及技術密集的層次,大量生產的過程中使成本降低(單價成本),也透過薪資的支付使生產者同時也是消費者;法國大革命推翻君權,使每個個體可擁有自我生命、行為及財產的自由,從受制者轉為決策者,自由民主代表著擁有自我權力,也代表著自我義務,權力和義務的資本主義遊戲油然而生。一個「消費革命」(a
consumer revolution)正式展開。
資本家誕生,它們從英國清教徒的身分轉變為美利堅合國公民,運用資本的再投資、勞力的支配及奴役、君主立憲及民主政治的產生,資本家取代貴族及教廷,資本主義的產生使建築藝術不再領導其他藝術,社會發展的控制權由王室、宗教轉為資本家。極具經濟頭腦的資本家企圖透過其他的藝術消費達到追求上流社會生活品質的認同感。美國社會學家衛伯倫(Thorstein
Veblen,1857-1929)分析了美國新興的有閒階級(資產階級),再金錢充裕額文化素質不足時,有閒階級透過消費來模仿歐洲上流社會的生活,這就是一種炫耀式的消費(conspicuous
consumption)。建築的高成本消費使其不再具有實驗意義,它必須跟隨其他藝術的走勢起舞,建築的意義在消費機制下的洪流產生改變。建築可以是單純具有經濟性的價值,但建築卻開始具有社會及文化性(對資本家而言),甚至建築是另一種炫耀式的消費。
建築要被產生必須透過消費行為。以往建築師面對的是單一業主--教宗或皇帝,建築的產生具有目的性及指標性。資本家興起後,單一業主的角色轉變,乃至透過資金的轉移,消費屬於擁有資本者的合法行為,消費不再是特定人士或族群的權力。消費成為一種普同性的行為與架構,是種全民運動,逐漸普及的消費形式是人們必須從事薪資勞動,才有足夠的錢去買消費品。身為消費品的建築,其角色開始異位,建築開始成為普同性的全民消費品。勒-柯布(Le Corbusier)是位敏銳的理論家與設計者。他發表了合乎資本論述的言語-建築必須滿築人類天生的渴望,實現自然的機能,將我們與有害的自然現象隔離,賦予我們人為的環境。
預言
建築生命的延續關鍵在於傳達共同理念所呈現的變動。1924是世界大戰的年代,但柯布已是領導世界新建築的天才之一。「邁向新建築」(Vers
une Architecture)像一部聖經,可以在所有的圍場、、集會、會議、座談會、研討會中見到柯布的背影。「我們宣稱........!」成為消費模式改變的關鍵言語。需求和供給的角色互換。以往建築師是御用的,是特定個人的消費商品,量身定做及獨特風格作用在設計者及需求者之間。但世界大戰後,經濟資本的力量被消弱打散,消費能力不再為獨裁者所有,無法針對個人問題作探討,只能做集體性的預告。一種先假設需求的供給開始產生。
1883年誕生的CoCo
Chanel(Gabrielle
Chanel)在1913年的夏天預測了時代的脈動--女人投入戰後工作、運動、社交活動;鯨魚骨製成的緊身衣、蕾絲荷葉邊層裝飾曳的長裙、盤起頭髮帶著大量首飾的帽子,女性服裝從侷限依賴僕人之手轉換成無腰身式直筒洋裝、鑲邊外套、開司米純羊毛上衣加上舒適的馬褲,舒適及實用性是設計引導,也合乎時代潮流。柯布是建築界的香奈兒,在戰後喊出合乎時代潮流及社會動態的新想法-「建築是居住的機器」,既然是機器,那必有其規律和有限範圍的可變性。柯布改良迪.布瓦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所提出「構造」的想法,他開發出一個工業商標的名稱-「骨牌」(Domino),合乎時尚及科技的新產物。
「骨牌」源至於鋼筋混凝土的科技成就及標準化的時代需求,柯布將它視為一件工業設計產品,排除心智與思維中對於建築的死板觀念,從批判與客觀的角度來看問題,一件居住機器(House
Machine),大量生產的住宅,既健康又美觀且符合道德。柯布成為販售自由市場的新選擇,合乎資本市場競爭下的原則:標準化、一致化,鄙棄一切對肉身的沉溺。柯布發現了生產過程(Production
processes)的改變,當科技進步,機械劃時代的來臨,大量生產使單價成本降低,而建築這種高消費的需求品產生一種「消費革命」(a
consumer revolution),柯布提出五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品質)的設計手法,這是柯布牌的設計法則及基準,源自對科技技術、工業化生產、數學美學及經濟思維的認知。
1.
底層挑空源自空間的穿透性及流動性,使建築不再猶如寄生在土地上,透過獨立柱建築看似陳放在托盤上的精緻商品,脫離世俗及傳統,呈現一種獨特的產品符號,留出了地面的空間,置放著時代的新偶像-汽車,一種數學美學的完美結合。
2.
自由平面藉由與牆壁分離的承重柱分割空間達成,幾何矩陣的柱列方式快速效率的點出帕拉底歐的比例韻律,牆面和柱體分離使牆面不再擔負結構性角色,牆面的材料被解放,可分為室內牆及室外牆,空間是在一定的規律制度下開始變化。
3.
自由立面源自自由平面推演至垂直平面的必然結果,但有趣的是建築的元素可以開始被拆解,樓梯、露台、走道、遮陽牆等元素變成單一性質,其彼此交互接合或穿插,使營建構造猶如工廠生產般分工施做,各元素的獨特性及變化性在柯布巧妙地剪裁功夫中呈現新意。
4.
長向的水平窗帶取代傳統立面的繁重裝飾及線角,其一比例的水平分割線表達出新美學、新數學及新科學。量體因玻璃而呈現輕盈,因比例分割而產生模矩製造。
5.
屋頂花園則為建築所覆蓋土地的復原,新的社交空間的建立,不再是結構複雜的斜屋頂,居住高樓層代表富裕和聲望,筆直的線條及負層次的空間變化,一種非灰姑娘式的活動空間。
所有重要的藝術創作都是以某些標準化的情感為基礎,建立一套標準規格主要在於列舉所有實用而合理的可能性,並從其中歸納出公認的類型,達到最高的效率。1929年柯布將作品歸納分為四類:01.拉-霍許住宅
02.蓋爾許別墅
03.斯徒加特白院社區
04.薩伏耶別墅,柯布的建築設計彷彿成為一種等待消費的商品,具有型號及形式,猶如Levi’s的設計型號,成為一種符號。而柯布和Levi’s有相同的見解,牛仔褲源自開墾工作的實用性,但它必須被傳撥、被發揚,走向國際性,是種國際共同的流行商品,如柯布形式發展成國際共同的流行符號。誰還在乎牛仔褲誕生於黑人被奴役下社會體制,它被包裝,賦予新的意義和用途,是一種新潮式的消費。
符號
戰後發展了新的核心概念稱之文化霸權(hegemony),是透過社會型態中知識、道德與政治的領導權展現優勢,而非軍事武力上,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媒體。1700到1950年間,由於運河及道路的開發使文化的傳遞加快(人的流動及物品的行銷);於18世紀中葉郡邑地區發行了報紙及期刊,廣告及資訊正式大範圍、普及的傳遞。柯布的<新精神>是表達一種資訊的傳遞與教育,教育著資本家如何消費,有效且備受尊重的消費。美國社會學家衛伯倫(Thorstein
Veblen,1857-1929)分析了美國新興的有閒階級(資產階級),再金錢充裕額文化素質不足時,有閒階級透過消費來模仿歐洲上流社會的生活,這就是一種炫耀式的消費(conspicuous
consumption)。在模仿歐洲上流社會的美國有閒階級中,資本家認知歐洲文化及歷史的價值,但卻不是復古或抄襲。反之,資訊及交通便利的客觀條件底下,積極將歐洲新的思想及文化潛力引進美國,畢竟,美國是以嘗試及創新起家的開墾精神,柯布也跟隨著這股力量來到美國。
戰後美國因境外決戰而成為最大的贏家,當軍隊轉換成勞動階級時,社會產業開始改變。美國汽車公司在戰時為坦克的製造廠,其內部設計師同時預測戰後的消費走向,面對實質生產標準規格的研究以其達到和諧性及完善,在汽車的單純機能下賦予及複雜的目標-舒適、堅固、外型。做為高消費產品一分子的汽車也包含機能以外的消費目的。通用公司在戰後推出以飛機座位造型依據的「雷鳥」大受好評,打敗福特及克萊斯勒車廠,直到它們發現時代的美學已經開始改變-轉架飛機、火車、輪船等科技工業產品的美學。美國汽車廠商學習運用媒體教育大眾需求-一種心裡的激發,是種本能導向式的,並焦點集中在主體身上。需求被植入消費物品中,而慾望乃被貨物的安排佈置所操控。透過大量的符號及訊息,某種特定的消費被界定在區分社會族群及階級上。社會階級界定其核心角色源自消費模式,透過消費的模式及獨特性來區隔其他的社會身分團體,在此消費過程中提供了他們一定的社會認同感。柯布做為由歐洲大陸而來的大師級人物,萊特以銀王子來嘲諷這些夾帶著文化霸權優勢的歐洲建築師。美國資本加以資源提供及資金供給來證明其文化素養及美學修為。
柯布接觸這些高科技新產品-汽車、輪船及飛機。研究並分析它們。雖然鐵達尼號沉沒,但柯布的馬賽公寓卻宣告新時代的來臨,戰後嬰兒潮的影響下,標準化及普同性的設計概念宣告確立,使用者的社群及交際是被預測的,住宅猶如大眾交通系統般的無法辨識使用者獨特性格,人類在集合住宅中被理性的分析和探討,組成組織及活動行為,在這「整體住宅」中是一種模矩精確的比例計算,其暗諭著新「古典」的柱式創造。一種自給自足的人民公社,馬克思體下的非勞役是共產世界。另於1927年日內瓦「國際聯盟」總部競圖中,將建築分割成幾個量體,各為具有機能意義的單元元素,一種自由浮動的非對稱性與技術革新,引發某種觀念上的階級劃分作用。隨後於1932年經由強森在紐約現代美術館的展覽,一種星重量技術,合成現代材料及標準化組成單元的柯布式風格蔚為風尚。
或許「宗教」是目前唯一可以反對消費主義的力量。在廊香教堂中,語彙是提供體驗,新技術的纜線懸吊結構鞏固的是教堂的基本原型,而非迎合經濟資本的構造技術,視覺及音響在教堂中落下,資本及消費力量在這偏遠的小山丘上消失。
結論
隨著消費觀念及消費行為的轉變,建築這時代消費品的定義與價值也隨之位移,建築在時代的洪流之下所建構起的新精神核心意義也逐步展現,新的時代為建築帶來新的想法和思考,設計的理論及邏輯隨之動搖,在新時代新世代來臨繼續面對挑戰。
參考書目:
Chris Horrocks(1998)布希亞 王尚文譯 ,台北:立緒出版社。
John Lechte(2000)當代五十大師 國立編譯館主譯,台北:巨流圖書。
Jurgen Joedicke(1997)近代建築史 孫全文譯,台北:薹隆書店。
Kurt Rowland(1999)近代建築藝術源流 劉其偉編譯,台北:六合書局。
Leonardo Benevolo(1999)現代建築史 鄒德農譯,台北:田園城市。
Nikolaus Pevsner(1996)現代建築與設計起源 蔡毓芬譯,台北:地景企業。
Robert Bocock(1995)消費 王尚文黃鵬仁譯 ,台北:巨流出版社。
柯布(1997)邁向建築 施植明譯 ,台北:田園城市出版社。
布希亞(2000)消費社會 張一兵譯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徐玉婷(1998)超級名牌服飾,台北:摩爾視覺圖像公司。
張小虹編集(2000)流行時尚與消費文化 ,台北:台灣大學。
湯姆.沃夫(1998)從包浩斯到我們的房子
祝仲華譯 ,台北:尚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