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築師簡介Gordon Bunshaft

 

1.生平簡介

Gordon Bunshaft/ SOM

Gordon Bunshaft是出生於1909年美國•紐約•水牛城,

Gordon Bunshaft從麻薩諸塞州理工學院獲建築碩士學位畢業,他曾在歐洲和北非間分別展開旅行。返回美國後,他獲得一份工作,在Skidmore,Owings&Merrill建築師事務所擔任主要設計師,從1949年起便與SOM建築師事務所形成穩定的夥伴關係。

Bunshaft影響了美國人的商業和工業的建築,並且經過他的努力成功的創造一個證明他是受委託人尊敬的建築師身分。在美國同一時期的建築業中,他首先說服公司優先採取簽證制度。

Bunshaft更引起當時古典主義的建築風潮,他避免了流行和透過統一的設計、生產,所形成集中且規律以及機能的解決方式。在他的作品中,他特別強調藝術品的使用。他認為室內的內部空間的細節處理和傢俱設備的擺設,有如建築物的主要的特徵。

 

2.建築成就

Bunshaft在當時的美國已經是有名的當代建築師,但他仍不斷探索新的建築材料。雖然稍微保守,但他的近來的建築作品已經嚐試使用更加勇敢和冒險的形式與結構。Bunshaft是當時美國重要的建築師,Bunshaft最大貢獻在於他提供了古典建築中用心思考形式的構成。1989年榮獲普立茲克建築獎.

 

3.重要作品

1950~1952年Lever HouseNew York

1954年Manufacturer's Trust Co. New York

1961年Chase Manhattan Bank New York

1963 年Beinecke Rare Book Library Commentary

New Haven, Connecticut

1974年Hirshhorn Museum Washington, D.C.,

1981 to 1983年National Commercial Bank HQ Jeddah, Saudi Arabia

4.參考資料

  • 普立茲克建築獎網站,網址:http://www.pritzkerprize.com/home.html
  •  

    二、作品分析

    1.建築名稱Lever House

     

     

    2.基本資料

    建築師:Gordon Bunshaft

    建造地點:New York, New York

    建造時間:1950~1952年

    建築用途:辦公大樓

    基地環境:大樓位於紐約曼哈頓區花園大道

    3.簡介

    1921年密斯第一次畫出全玻璃外牆的高層建築,而卻在相距30年後,才在紐約出現第一個真正全玻璃外牆的高層建築物。

    利華大樓(Lever House)是美國生產肥皂和洗滌劑的大企業利華公司所有。大樓位於紐約曼哈頓區花園大道旁,基地長61m,一端寬47m,另一端寬59m。建築物一、二層蓋滿基地,第一層有敞空的柱廊,環抱著一小天井,從第三層起道第21層縮減成一長方形板狀,平面尺寸為47mX16m。在此之前紐約的高層建築大都把建蔽率蓋滿,而利華大樓卻未將容積率蓋滿,

    4.設計理念

    為塑造利華公司是熱心公益的形象,並非寸利必得的貪婪之徒,並且使人們對該公司留下好印象。

    所以利華大樓並未將容積蓋滿,而留出中庭和天井,讓路人自由停留觀賞,讓人們感到該公司注意營造良好的街道空間,照顧行人的方便。

    5.設計手法

    利華大樓的柱邊稍稍收進,四面外牆完全由不繡鋼的窗框和雙層玻璃組成,玻璃窗不能開每一層的尺寸是2.18mX13.6m,顏色為藍綠色,窗下牆外皮為藍色的鉛絲網玻璃。從下至上,四面外牆都是由細挺的不繡鋼窗格和藍綠色玻璃組成的二個連續圖案。

    6.綜合評論

    利華大樓的落成在當時是一轟動的事,因為他的四面外牆全部採用玻璃牆,全玻璃的大樓在當時是一個全新的嚐試,吸引了眾人的目光,以及鎂光燈的焦點,因為大樓奇特的外觀所以也就成了拍照的最佳背景。一樓柱廊和小天井提供了展覽的場所,卻也吸引更多的人去參觀,當然除了參觀展覽,也參觀建築本身。大樓落成時備受讚揚,落成25週年之際,美國建築師學會亦頒贈獎狀。

    7.參考資料

  • 普立茲克建築獎網站,網址:http://www.pritzkerprize.com/home.html
  • 吳煥加(1998)20世紀西方建築史(下集),台北:田園城市
  • 三、作品分析

    1.建築名稱Chase Manhattan Bank

     

    2.基本資料

    建築師Gordon Bunshaft/ SOM

    建造地點New York

    建造時間1955~1961

    建築用途辦公大樓

    基地環境:位在紐約金融區華爾街與百老匯大街之間

    3.簡介

    1955年由戴維•洛克斐勒先生,決定興建新的銀行大樓,來替代原有舊有的銀行。大樓的地址在紐約金融區華爾街與百老匯大街之間。大樓的高度是地面以上60層,地下五層,高248公尺、建築面積3675平方公尺,建築的造型呈現方形量體。(建築物的兩行外柱突出於牆面,以鋁板披覆。窗下牆上黑下白,也是使用鋁板,窗櫺也凸出牆面由底層直通到60層屋頂。大樓只佔去用地的一小部份,其餘70%留作廣場。建築每層面積為2750平方公尺,總樓地板面積11萬餘平方公尺,大樓地下興建五層,其面積有足球場那樣大,位於地下27公尺處岩層之上,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最深和最牢固的金庫。)(參考資料:註二)

    大樓施工花了四年半的時間,地下施工佔去兩年多。Chase Manhattan Bank是洛克斐勒中心以後25年中興建興建的最大商業辦公建築物,被稱為“金錢大教堂”(Cathedral of Money)。

    不久,世界其他大都市也先後興起建造輕質帷幕牆高層建築的風潮,在這一時期的大樓外觀都有明顯的相似之處。它們的輪廓都很規矩方整呈現簡單幾何形體,建築物的立面,除了地面層與頂層的樓地板面積不同外,其它的樓層幾乎全是整齊一致的模式向上生長,儘管顏色與細部有所差異,但風格是一致的。早期密斯設計的建築物,所使用的材料以鋼材與透明玻璃為其特點,所以此一時期興建的建築,所形成的一特殊風格又被稱之為「密斯式」。

    4.設計理念

    本設計案的背景正值,採用帷幕牆建造大樓為時尚的年代,另外50年代,鋁在建築上的應用逐漸被推廣,所以以鋁材這一新材料做為建築物帷幕牆的使用便是本設計案的主要設計理念。

    5.設計手法

    建築物的兩行外柱突出於牆面,以鋁板披覆。窗下牆上黑下白,也是使用鋁板,窗櫺也凸出牆面由底層直通到60層屋頂。

     

    6.綜合評論

    建造輕質的帷幕牆式50年代的時尚,但時尚是有時間的限制,時隔20~30年人們批評這種平頭式的建築,形體簡單,冰冷、缺乏人性,但當時尚流行開時,人們卻認為它是美好的建築,但無論如何,從50年代起「鋁」這一新材料在建築上的應用,技術已愈加成熟,而鋁材似乎正可以表現出當時時代的面貌。

    7.參考資料

  • 普立茲克建築獎網站,網址:http://www.pritzkerprize.com/home.html
  • 吳煥加(1998)20世紀西方建築史(下集),台北:田園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