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lais des Nations Unies - New
York
---------------------------------------------聯合國大廈 計畫案
設計時間:1946 至 1947年
建造時間:1949 至 1953年(負責建築師華勒斯•哈里森)
地點: 美國紐約市曼哈頓島
建築類型:政府機關大樓
基地環境:位於都市河岸的長方形基地
設計需求:提供聯合國總部的各種使用:包括執行聯合國功能的秘書處(3400人);提供聯合國大會召開的大型會議廳及其他各大小型機構的辦公室。此外,還要有可聚集的廣場、開放的綠地空間等等。
設計理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立的聯合國是專責處理國際事務的跨國性機構。對於曾經參加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總部設計競圖的勒•柯布而言,參與聯合國總部的設計是一項「在地表上創造一處可以展現超越國界的意象之建築」的挑戰。
勒•柯布參加了籌畫聯合國總部設計的十人小組。在一開始他們提出了一個願景,即一個由國際事務機構所組成的「城市」,興建在偏遠的世界角落的某個基地,並擁有兩倍大於曼哈頓的面積。然而在現實條件的限制下,聯合國總部最後坐落在紐約市。
勒•柯布在十人小組的討論中提出將聯合國總部區分為三種機能:兩百公尺高的秘書處大樓、聯合國大會的會議廳以及一幢各國使節聚集的大樓。
表現手法:
雖然在聯合國總部建設的執行上,改由華勒斯•哈里森負責執行,但是最終的結果呈現仍然深深地受到十人小組提出的構想的影響。由勒•柯布所繪的最終草案中,聯合國秘書處大廈兩百公尺高的量體主控了整個基地,他使用了最純粹的方盒子概念,將所有的秘書處辦公室放在這幢大樓中。秘書處大樓擁有兩個整面的玻璃帷幕牆,在這裡柯布首次搭配了遮陽板(brise
soleil) 。另外兩個狹窄的立面則是封閉的。
與秘書處大樓相接的則是一個大弧面,連接了聯合國大會的會議廳。為了把他所定義的不同機能的機構分開的量體串接在一起,勒•柯布從道路旁的會議廳入口拉了一條軸線,向海岸延伸穿過了整個建築,最後連接到岸邊的碼頭。此外相對於大樓量體的嚴肅與僵硬,建築師在建築物的地面層安排了具有流動感的動線空間與語彙來做平衡。
配置概念:由左至右 -- 秘書處大樓(the
Secretariat);聯合國大會會議廳(the Great Assembly);其他機構大樓
圖片來源:The Le Corbusier Guide
綜合評論:
在聯合國總部的設計中,很顯然的兩百公尺高的方盒子大樓成為主要的視覺焦點。然而秘書處大樓的量體遠比聯合國大會會議廳來得高大,卻造成了技術官僚的辦公空間要壓過了政治象徵的聯合國大會的感覺。
而勒•柯布對於大樓的處理,在機能處理上仍然是慣用的以形式包圍機能的手法,但是在採用的形式上他用的是更純粹的玻璃帷幕的方盒子,與其在歐洲的作品常見以窗牆分割構成立面的手法有所不同。
參考資料:
W. Boesiger, Le Corbusier.(Zurich: Verlag fur Architektur,
1953)
Deborah Gans, The Le Corbusier Guide.(London: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1987)
聯合國導覽網站 http://www.un.org/Overview/Tours/UNHQ/index.html
圖片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