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n Ritchie 艾恩.瑞奇 (英國, 1947- )
生平簡介
1947年生於英國,就讀於立物浦大學(Liverpool University)及倫敦工技學院(Polytechnic of Central London)。1972-1976年在諾曼.佛斯特聯合事務所(Foster Associates)擔任建築設計師,並因此認識彼得.萊斯(Peter Rice),於1981年與彼得.萊斯及法蘭西斯.馬汀(Francis Martin)組成RFR工作組(Rice, Francis, Ritchie Design Engineering),與艾瑞普(Ove Arup)一同擔任工程顧問師。同年,成立了艾恩.瑞奇建築師事務所。與RFR工作組一同參予過的案子包括:巴黎新凱旋門的雲朵棚架設計(Nuage Cube, La Grande Arche, La Defense, Paris, 1986),解構公園遊廊(Galerie, La Villette, 1986)及巴黎羅浮宮的倒立金字塔(1991)等等。瑞奇的第一個作品是1970年在德國完成的;1976年接到第一個位於法國的委託案。因為他的許多想法及創作在國外較容易被一般民眾認可,所以他受委託的案子多來自於歐洲大陸,甚至於比來自英國本土的多。也因此瑞奇與他的法籍妻子大部分時間都是居住在法國,雖然他們說自己較喜歡在英國居住,但因瑞奇受委託的案子多位於法國,所以似乎也只能以法國為家了。現在他有許多的委託案都是來自於德國及法國,瑞奇認為能夠有機會參與那麼多不同的歐洲國家文化,是非常有價值的,不僅能夠發展更多的想法,也能幫助他在信心方面更成熟。1981年至1989年瑞奇倍受注目的案子主要是在法國及西班牙;1995年開始被邀請參加幾個英國的競圖案,當然在此時仍有許多來自於法國及德國的邀請比圖,但是瑞奇最主要的願望還是希望在英國能夠有更多發展的機會。
建築成就
Iritecna Prize for Europe ( 1992 ) Eric Lyons Memorial Award for Housing in Europe ( 1992 )Robert Matthew Award, Commonwealth Association of Architects ( 1994 )
建築理念
科學與工業技術(Science and Technology)毫無疑問地,生態學方面的覺醒,是建立在我們對於科學及工業技術知識上能否有更佳的理解力,即使今天我們不是一位了解科學語言的專家…,我們在研究及發展設計過程時,都應該透過科學方面的思考。- 材料(Materials)建築材料的使用,應該是能反映其社會情形的,這些材料不但具有其自身的紋理及顏色,而且比那些經過製造加工的材料(例:鋼鐵)使用更為恰當;在20世紀末,藝術及傳統手工藝將會成為一種主張。 - 光線(Light)沒有光線就不是一棟建築物。光線是建築的重要元素。了解太陽光線及其所造成的光影,能讓我們重獲對於藝術形式及建築立面的渴望,並且能夠讓我們感覺到存在於空間中的那股寧靜氣氛所帶來的力量。在建築物中,了解玻璃及光線之間的共生關係是很重要的;過去的這幾年中,致力於對玻璃在能源及顏色與光線之間的探測研究,已成為現今注目的焦點。
機能(Function) - 形隨慾望而生(Form follows desire)除了少數的例外,建築形式及其構成源自於我們那些更勝於機能的慾望- 多來自於少(More from less徹底的為了經濟的考量而產生詩意的建築是有可能的,但它必須傳達出我們對 於經濟的探求,在這種情況下,更多是來自於更少的…。用途與美感(Use and Beauty) 機能可以是藝術的來源嗎?美感是經由藝術創造而來的;藝術是可以引用於實體並轉化它的。建築的形成多源自於機能,為了擋風有了牆,為了遮雨及遮陽有了藉由柱支撐的屋頂,為了擋風避雨及遮陽,有了屋頂、牆壁及柱子。柱子,在機能上是為了支撐樓板及屋頂,但我們也許沒發現,它可以是樹幹的自然隱喻,假如我們將這種想法用在我們平常慣見的柱子形體上,這將給我們一個重新了解樹木美感的機會;濃縮這些本質要素,它也可以是適用於視覺上及工業技術上的。所以我們應該增加在機能中潛在的美感。〈翻譯自Ian Ritchie (1994) “(well) Connected Architecture” 〉
作品簡介
B8 Block ( London / 1988 )這是一棟具有空氣調節裝置的三層樓建築物,它有一個矩形的平面及一個中央的中庭,在它們的末端有一個完全被金屬鋼鐵覆蓋的服務核,除此之外的部分,完全是光滑的玻璃。這棟建築物的結構單元是9m×9m,用以提供三方向都具有大型且貫通的不鏽鋼構遮陽天窗,這也使得建築物有了一個引人注目的意象。
Greenhouse and Park ( France / 1998 )
這是一塊五公頃的基地,以維持原有的地域自然風貌為設計原則;這個公園內的主角是由瑞奇所設計的溫室,他設計了一個微微向後傾斜的北向曲線牆,這個牆面是由當地的石頭所建造成的,並以鐵絲網做為保護(蛇籠構造),而這個牆面凸出於山腰,外觀上像一個荒廢的中世紀古堡,但是很明顯的是一種很現代的構造系統。在建物頂端,有一個精緻的玻璃平屋頂向著山谷懸掛於外,從遠處看去,彷彿屋頂是平臥在地的,而這片屋頂也實現了瑞奇的創作意圖- 一個能反映雲朵及樹葉移動的湖泊。
參考資料
Ian Ritchie (1994) “(well) Connected Architecture”, Theories and Mainfestoes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A.D. Academy Editions,pp.261-264
John Welsh (1998) “Down to earth?”, RIBA Journal, september, pp.20-23
Ian Ritchie (1995) “Fluently French”, Architectural Design – British Architects in Exile, May/June, pp.46-49
Ian Ritchie (1994)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chitectural Design,January/February, pp.2-7
Kenneth Allinson & Victoria Thornton (1996) A Guide to London’s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pp.28-29, p.102
Ian Ritchie (1998) “ Greenhouse Effect”, The Architectural Review, May,pp.79-81
James Steele (1997) Architecture Today, London: Phaidon, p.497
丁肇辰譯 (1997) 工程師奇想-彼得.萊斯的工程生涯,創興出版社,pp.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