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uis. H. Sullivan 沙利文(sullivan)1856年生於波士頓,1924年卒於芝加哥。沙利文(sullivan)的名望乃建立在他對大型金屬骨架及商業建築設計中,其引人精煉的手法上和一個建築有機學說的發展上。1873年他進入麻省理工學院的建築系就讀,隨後為費城的建築師Frank
Furness工作。然後他在巴黎的美術學院待了幾個月(1874年),而於1875年赴芝加哥求職。在幾個例行的職位之後,他成為Dankmar
Adler的職員,且很快地展示出其設計上的才華。二年後,1881年Adler和沙利文產生合作上的關係,Adler致力於技街和商業問題,而沙利文則挑起設計的責任。他倆合作後的早期作品表面上是功利主義,但其式樣則仍保有某種試驗性。直到位於芝加哥的Auditorium
Building(1886-1889)沙利文的才華才受到注意。Auditorium Building是一棟飯店兼具辦公大樓,同時也是一家劇院,外殼相當巨大,圓拱的語彙乃是源自Richardson的作品,外型酷似位於芝加哥的Marshall
Field Warehouse (1885- 1887)。另一方面,其內部尤其是劇院的舞台,則是美國最具原創性的規劃和裝飾作品之一。辦公大樓(摩天樓)是芝加哥建築界慣用的手法,而沙利文則在失去個人的重要委託案和生意上交雜的問題下,尚能在往後十年間(1890年代),以極成功的商業設計,適應了此一設計上的限制。在1900年之後,他大部份的作品,都是為中西部小農場的社區顧客,所設計的中型大廈。沙利文(sullivan)於1896年發表一篇論文,其標題上:The
Tall Office Building Artistically,對座落於水牛城的證券大樓(1894-1895),象徵其想法之成熟,有著極佳的詮釋。而在沙利文與Adler的合作關係終止之後,有時接受一些由其他建築師,建造的商業大樓立面設計,如位於紐約的Bayard大樓(1897-1898),和位於芝加哥的Gage大樓(1898-
1899)。此兩棟大樓之主要立面,雖然其檐板和垂直元素的比例調節,和細部的設計與其外形格格不入,但是這些都不是沙利文所能控制,令人遺憾的是在此時期他沒有機會去建造那種,在今日極為普遍的獨立型摩天大樓。甚至他最後的重要商業建築代表作,位於芝加哥Carson城市裡的Pirie&Scott商店,其角落基地(Corner
Site)竟與開放基地 (Open Site) 的處理一樣,這是因為業主堅持圓角部分所致成的。1900年以後的作品中,傑出的範例中,例如:明尼蘇達州Owatonna的國家農民銀行(1907-1908),和在威斯康辛州中哥倫布市的農民與商人聯合銀行(19l9)。這些建築物的批評鑑定傾向於屈尊的態度,因為它們象徵了創造力與技能說服力的落敗。無論如何,從這些小而重要的設計中,其客觀因素充份證明了沙利文隨後發展和創造性的成熟。雖然在一方面並未立即與當時建築的革命性傾向有關係,但沙利文的著作,特別是Kindergarten
Chats(1901年發行)和The Autobiography Of On Idea(1922-1923),有著對當時建築革新的洞察和煥發的智慧。
建築成就 形隨機能 沙利文受達爾文與斯賓賽的思想影響,又受到尼采的啟發,把建築物視為某種永久的生命力的發散,對沙利文來說,大自然透過結構和裝飾來顯示自己的藝術美,形隨機能在證券大樓的檐口找到了最終的表現,裝飾的生命力在窗間柱的表面上,環繞圓形氣窗,漩渦式的散了開來,隱喻性的反應了建築物的機械系統。 簡單的裝飾和大樓立面的處理 座落於聖路易斯的溫萊特(Wainwright)大樓(1890-1891)是其最重要的的摩天樓設計之一,結構體採用鋼框構架代替了承重外牆,立面處理擺脫了傳統而有所創新,以最下兩層為基座,其上部強調垂直的線條而少用橫線條,最上層做帶狀的檐壁,上覆簡單檐口。 晚期重要作品包含芝加哥的施萊辛格(Schlesinger)與梅耶(Mayer)百貨公司大樓,它與上述的溫萊特大樓相反,採用了橫向的線條,其特點為矩形的芝加哥窗,用大片固定玻璃窗扇,兩旁有可開啟的小窗,與上面形成對比的是最下面兩層的陳列櫥窗,用豐富的鑄鐵裝飾圍成畫框,這座大廈的裝飾,特別是主要入口上方,表現了他在裝飾上最高的成就。 蘇利文認為裝飾是建築所必需且不可分割的內容。「經過仔細思考與和諧處理的裝飾的建築,不可能刪除其裝飾而無損於其個性。過去流行的看法好像是裝飾可以隨意取捨,可有可無的,我對此則不以為然,我認為裝飾的有無在設計的最初時就必須加以確定。」這些想法使得他在樸素的平面與立體形式上的應用一樣,對裝飾也有所革新,他的裝飾並不取材於歷史的形式而是以幾何和自然形體為基礎,具有獨特的風格。 重要作品 芝加哥集會堂大樓--多用途的複合體建築的典範(1886-1890) 簡明大英百科全書
沙利文
生平簡介
沙利文於1890年代建於芝加哥的摩天樓,反映出他在立面細部,對於建築結構襯心(鋼骨)的比例與韻律間,調整的敏感度。與其經常被引用的名言『形隨機能』的含意相反的,沙利文將建築物的材料和結構需求當做其創作的出發點,而非將機能的表現,視為一個固定限制的目標。
聖路易斯的溫萊特(Wainwright)大樓(1890)
哥倫比亞博覽會的交通大廈(1893)
高鋼鐵骨辦公大樓(1894)
紐約的Bayard大樓(1897-1898)
芝加哥的Gage大樓
芝加哥的Carson,Pirie & Scott商店(1899-1904)
芝加哥的施萊辛格與梅耶Schlesinger & Mayer百貨公司大廈(1899)
(著作)幼稚園閒談(Kindergarten chats)(1901-1902)
(著作)意匠的自傳(The Autobiology Of On Idea)(1926)
參考資料
東海大學建築研究中心編(1992,05)現代建築事典(pp293-296)台北市:東華書局。
王錦堂 孫全文譯(1986,10)空間、時間、建築(Sigfried Giedion著 Space、Time And Architecture)pp445-450,台北:台隆書局。
原山譯(1991,10)現代建築(Kenneth Frampton著 Modern Architecture A Critical History)pp63-70,台北:六合出版社。
張心龍譯(1996,02)新世界的震撼(Robert Hughes著 The Shock Of The New)pp206-211
,台北:遠流出版社86年5月18日 01:20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