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 1 /18
我在2011年春天,也就是大三下學期的時候代表台灣科技大學到美國加州的Cal Poly Pomona交換。這兩個半月的時間雖然不長,但足以使我對當地學生做事態度、老師的引導方式等當地風俗文化有初步的瞭解。我想藉由這次交換經驗整理出兩校之間學制上、上課方式上以及同學態度上的差異,試分析兩校學生反應出的差異。
美國最西岸的加利福尼亞州(California)是從亞州登上美國大陸的第一站,也緊鄰墨西哥。地理環境以及歷史遷徙事件使加州聚集眾多亞裔和拉丁裔美國人,人口多元的現象使加州獨自發展出他特有包容、接納個人特色的文化。第五次來到加州,卻是第一次親身體會美國的個人主義精神如何反應在教育上。強調個人自由和獨立的核心精神確實能在眾多現象中看出。
個人主義者,為了自己且依靠自己的頭腦而生活,也尊重彼此的信念和所長。也許因此,他們注重智慧財產權;因此,他們不主動分享和討論。但是同時他們鼓勵個人獨特的創意和信仰,造就每個人獨自渴望追尋的方向。
加州的大學共有三個系統: 十所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簡稱UC),被視為研究型大學; 加州州立大學(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簡稱CSU),被視為教學型大學;加州州立學院(California Community College,簡稱 CCC),被視為社區型短期大學 。(出自美國加州大學分類及其學雜費差異化的意涵,李隆盛/國立聯合大學校長;陳裕昌/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教授)Cal Poly Pomona(California State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mona,以下簡稱CPP )是加州23所州立大學之一,1938年創校時曾是加州理工州立大學(California Polytechnic State University )的分校,已於1966年起獨立成校。
據當地同學所說,CPP的工程學院 和農業學院較為有名,同時CPP的建築系也是當地優秀高中生的一個選擇。大部份的入學的高中生GPA都是3.5以上(滿分4.0)。除了一般高中生,有另一個約佔六分之一的轉學族群(Transfer),他們大部份先到社區大學再轉進州立大學,也有從其他大學一般科系轉學或是工作一陣子回學校念書的學生。高中畢業後會選擇州立大學的學生一部份是經濟上的因素,一些新移民先到學費較低的社區大學(為州立大學的五分之一)就讀兩年之後再持學分轉入州立大學抵免。也有部份學生是因為高中畢業時還不確定自己想讀的科系,而選擇先進社區大學摸索方向。
美國大學學期制度各洲各大學都有所不同,主要分為Semester(學期制)、 及Quarter(季期制)兩種(另外還有Trimester(三學期制),但在美國較不普遍。)。 一般一個學年(Academic Year)為九個月,從八月底到九月初開始直到隔年五、六月結束。Semester制一學年分上下學期,一期各16~18週,需120~128個學分可畢業。Quarter制一學期分為春夏秋冬四季,但夏季通常為額外課程(summer school),為學分不足或是重修的同學特別加開的課程。每一個Quarter約十週,時間較短也因此課業較緊湊。一般台灣大學的體制和Semester比較類似,如台科大一學年分上下學期,每學期共18週。CPP為Quarter制,每個學季10週,低修為12學分。畢業門檻學分數為135。
國家 |
台灣 |
美國 |
|||
學校/學制 |
台科大 |
CPP(Quarter) |
Semester |
Quarter |
Trimester |
開學時間 |
九月到一月、二月底到六月 |
九月到十二月、一月到三月、三月底到六月初 |
八九月到十二月、一月到五月 |
九月到十二月、一月到三月、三月底到六月初 |
九月到十二月、一月到四月、四月到八月 |
學期長度 |
18週 |
10週 |
16~18週 |
10~12週 |
15週 |
畢業學分 |
114 |
135 |
120~128 |
180~192 |
|
CPP的建築系為五年制,一年級到三年級都有密集的必修課需要修習。包含建築史課程(美國建築師考試需考建築史,也許是這個原因,學校建築史也是很重的一門科目)、環境控制、結構等,都要求許多必修時數。設計課方面大一除基本設計外,也從都市角度切入,二、三年級密集的操作基本設計的訓練。到了大四有一年的individual studio,讓學生選擇自己有興趣的專業。大五則是individual studio及畢業設計(Graduation Thesis)一起進行。(大五的方式與台灣東海大學較為類似)
相較之下,四年制的台科大少了大四摸索專業的時間,直接從基本設計進入畢業論文。許多人爭議四年制建築系「畢業設計」的方向該如何拿捏,究竟該像五年制一樣強調議題和論述,還是像individual studio那種研究單一主題專題式的操作。本人目前在台科大修習大四的畢業設計班上面對畢業設計的態度因人、因老師而異。部份老師非常注重議題的探討,但也有像專門投競圖參加比賽的「競圖組」,是比較類似專題的方式完成畢業設計。
另外,由於學制不同,設計課的案量也有所不同。CPP大部份用一個quarter十週的時間操作一個案子,而台科大通常會將一個學期切割,完成2~4個設計案。
學校 |
Cal Poly Pomona |
台灣科技大學 |
|
大一設計課 |
方向 |
都市、結構及小規模空間規劃 |
基本設計(認識量體、材質、空間、實體構築) |
設計案 |
101 |
上學期
|
|
102 |
|||
下學期
|
|||
103 |
|||
大一 專業必修 |
Arch Design & Drawing 1-3 |
建築計劃 |
|
大二設計課 |
方向 |
小規模建築設計 |
小規模建築設計 |
設計案 |
201 |
上學期
|
|
202 |
下學期
|
||
203 競圖案 |
|||
大二 專業必修 |
History: |
設計素描(三)(四) |
|
三年級 |
方向 |
較大規模建築設計 |
較大規模建築設計 |
設計案 |
301 |
上學期
|
|
下學期 |
|||
大三 專業必修 |
Structures 1-3
|
近代建築史 |
|
四年級 |
401 |
畢業設計 |
|
五年級 |
501 |
|
Cal Poly Pomona是屬於州立大學(CSU)體制的教學型大學。相較於UC以研究、理論為主,CPP是一個非常強調手做及實務的大學。而CCP的建築系也以材質應用、結構以及綠建築著名。整理來看,相較東岸的建築學校著重理論和設計,美國西岸的大學偏重實務、技術,幾間頂尖的建築學校如加州理工大學偏重材質及結構;UC Berkeley注重永續設計;Sci-Arc也是以電腦應用設計著名。
在這樣的環境中,CCP的建築系確實也很注重實作、環控的檢討及電腦軟體的應用。
建築系館後就有一間木工廠,隨時都擠滿了製作模型的學生。學生五年中在設計課以及選修課都會有機會接觸到1:1構築的作業。例如大四的individual studio中,有混凝土工作室(concrete studio)也有磚工作室(brick studio)。學生練習實體材料的操作和運用建構構造物。在我交換的那個學期,有一門進階結構的選修課(Advanced Structure)要求學生分組設計火箭。在一連串試誤的過程中試圖讓火箭的結構穩固不掉落。
在CPP設計表現法一般都是用電腦繪圖,大二必修的電腦繪圖課教授rhino,因此rhino是當地學生主要使用的基本軟體。另外學校也開放3D-Max的課程。或是學生自己練習、教學相長,熟練參數化軟體如grasshopper,或是其他3D軟體如Maya的人也不少。
(402的 太空站的設計,可以看出學生的電腦繪圖能力。這個案子要求學生做很多調查、並與美國太空總署加州基地 (NASA)的人員溝通,藉由這樣的機會接觸一個不同的領域,並學習將來所需與業主協調的技巧。)
在永續建築的領域上,CPP也做了很多努力。不但開相關選修課程如Energy Conservation、Solar Applications,設計課也會要求達到綠建築標準,有一年大二的設計題目就是永續消防站(Sustainable Fire Station)。
最能證明他們務實的一個例子是2011年冬季402的其中一個individual studio,操作的海地經濟住宅的設計。Juintow Lin和Michael Fox夫妻帶領學生設計適合海地居民的模矩化住宅,並在課程的最後將第一名的提案蓋出來。設計過程中不但要瞭解海地的風土民情,還要把細部、結構等施工圖全部畫出來。房子設計完畢之後的下一個quarter,另開一門課程檢討設備和建築物理問題。學生透過這項計劃能夠更透側整個建築案的流程也能關心國際議題。(詳見:http://polycentric.csupomona.edu/news_stories/2011/11/afford-housing-haiti-earthquake.html)
CPP也相當注重建築史,三年級的歷史必修課就有三門:中古世紀建築(Ancient and Medieval Architecture)、文藝復興與巴洛克建築(Renaissance and Baroque Architecture)及近代建築史(Modern Architecture Since 1750)。據說這些課程都十分吃力,要求學生熟記一連串的年代和事件。此外大四還可以選修更當地的美國建築(American Architecture)及加州建築(California Architecture)。美國建築及加州建築兩門課都有搭配大量的實地參訪,因此這次交換我也和三位交換生一起選修。在一個quarter中我們做了四次校外教學,分別到加州的五個城市:San Francisco、Berkeley、Santa Barbara、Pasadena及San Diego。平常課程老師會介紹參訪目的地的歷史脈絡和代表性建築物,並讓學生閱讀大量資料瞭解。然後在行程中安排歷史建築的參訪,也有機會拜訪當地建築師事務所以及一些住宅。
(Pasadena, Ernest Batchelder House, 與屋主談話)
(San Diego, Yen House聆聽講解)
(Santa Barbara, 3 Steel House 聆聽建築師暨屋主Barton Myers講解)
除了學校裡的歷史課程,CPP合作管理一些洛杉磯當地的歷史建物。包括Schindler House(詳見http://en.wikipedia.org/wiki/Schindler_House)及Richard Neutra的VDL(詳見http://www.neutra-vdl.org/site/default.asp)。這兩棟住宅都在加州的建築史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學校開課訓練同學做導覽員,並輪班到現場提供每人10USD的導覽作為建築的維修募款。VDL是由建築師Neutra本人贈送給CPP,為了確保房屋狀況,學校甚至安排老師親自居住。老師有時會安排評圖或是邀請學生前往,享受名建築師的大作。
(VDL正片及中庭)
(VDL同學導覽情形)
(於VDL評圖情況及參觀後於頂樓休息)
(Schindler House)
學校 |
Cal Poly Pomona |
台灣科技大學 |
學院 |
建築系隸屬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包含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Department of Art; |
建築系隸屬於設計學院(包含 |
學生族群 |
一般高中直升 |
職業學校畢業生約80% |
學生人數/師生比 |
新生約120,畢業班約有70人,設計課每組約18人 |
新生約60人,畢業班約有50人,設計課每組約10人 |
國際交流機會 |
校內針對建築系的交換機會有 以及暑期的中國觀摩旅行 國際工作營機會少 |
校內針對建築系的交換機會有 常有東亞及兩岸工作營交流機會 |
國內建築旅行機會 |
美國建築史、加州建築史都伴隨大量校外教學機會 |
體驗建築、設計課、綠建築課程都有校外教學機會 |
實習規定 |
Licenced architect |
30 天 |
繪圖方式 |
以電腦繪圖為主。 |
從大一至大三要求手繪設計圖面。 |
CPP和台科大的設計課由於時數的安排不同,面對設計課的態度也有所差異。相較於在台科大每門課程每週只有一個時段,CPP的課程打散分散於週間分為兩到三個時段。例如歷史課是星期二、四的早上,設計課則是星期一、三、五三個下午。
相較於在台科大一個星期只上一天的課,這樣的時數安排一方面緊逼學生的進度,另一方面也更容易強化大家在工作室工作的風氣。每週一、三、五下課之後大家通常會留下來繼續討論或是把工作完成。讓他們習慣每天都有一點進度,每天都在生活中想設計。按部就班一點一點做,週末還可以空出來安排其他活動。
工作量方面,在CPP的進度不需要非常完整,即使只有一點小進展或問題,也都可以提出來跟老師討論。我發現我比較喜歡這樣的做法,因為不但比較沒有壓力。但是積少成多,十週內緊湊的四次評圖最後累積出的作品都達到一定的完成度。
(本次交換設計課每週進度,第九週的評圖為本組老師自行增加。)
從小在台灣受教育的我們總是聽說美國的教育很開放;老師與同學互動頻繁,上課討論的成份大於老師唱獨角戲多得多。因此我對美國同學的想像就是熱情的、願意分享的。然而第一週的設計課就讓我訝異。相較於台灣全班一起上課、分享,我們聽完老師頒布的事項之後,就各自回到座位上分頭做設計。老師也是依序巡到每個組別個別進行討論,如果自己不積極交流,甚至不會知道隔壁的同學在做什麼設計。
第一、二次上課時原以為同學們是害羞,但過了一週各組之間都還是沒有甚麼互動。我鼓起勇氣四處巡視瞭解同學進度,也好奇問了他們不彼此參考的原因。「大家競爭很激烈,尤其是之前做競圖的時候,I同學跟R同學的東西在最後發展得很類似,即便大家都知道他們最初的出發點不同,他們還是不太高興。」發明智慧財產權的美國,果真非常重視個人的著作權呢!
比起在台灣全組討論,個別討論讓同學能專心思考自己的問題不受別人的想法左右。然而身為需要考慮到市場需求的建築師,應該要多與不同想法的人溝通,才能從別於自己的角度和面向看到問題、掌握問題。台灣小組討論的方式或許才是更能促進同學溝通的方法。
也許正是因為美國的小孩不習慣和同儕討論設計,便在制度上安排學生合作的機會。在CPP大一、大四和大五都有許多小組合作一個設計案的機會。尤其在大四的individual studio 都是分組進行的。除了403 和兩個景觀建築四人一組以外,一般為兩人一組。
合作的第一個好處是讓大家學會更有效率的溝通,第一次下課後便能在半小時內迅速分完工的效率讓我印象深刻。小組討論通常是較花時間的,但若能從小有這樣的習慣、熟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發覺組員的潛能後,絕對是更有效率成效可以更高的。每個同學專精的領域都不同,不論是軟體、觀念或是想法,合作都使我們有機會向同學學習他們的所長。例如403和景觀合作,我也因此認識到景觀表達設計的手段以及基礎的設計手法。
我感覺台灣和美國教法最大的不同是思考問題的方式,而我相信這和他們身體力行的個人主義有很大的關係。美國人提出一個想法後,通常就會貫徹到底。老師即便對你的想法提出質疑,也是為了幫助你理清邏輯,而非修正你想做的事和信念。例如這次參與403的都市規劃案。由於大部份的學生都沒有經驗,同學們直接的提案不免有許多漏洞。我們提出郊區塑造一個高密度的步行社區,以回應油價上漲的議題。這樣的提案是我們對於生活的一些期盼,但是將這樣高密度的生活方式置於郊區卻非常不尋常。老師看到問題後沒有否決我們的設計,而是幫助我們調整說法將邊緣城市(edge city)的概念置入,高密度社區解釋為眾多大城市邊界上必要存在的另一個高密度地區。
美國的孩子對自己很有信心,他們一旦在最開始抓住他們想要發展的方向,就會一路走下去。質疑自己只是為了修正說法或是小地方,而不會把最初的主軸改掉。並且用大量的工作量填塞想法上的不足,試著達到一定的完整度。
我們常常聽說,美國人對於亞州人的印象,就是他們太愛工作、一板一衍不知道玩樂。美國人懂得把玩樂和工作結合在一起。這幾次來對於美國人最大的發現是:他們最重視的事情是:「have fun」。子女做了甚麼瘋狂決定,想念甚麼大學甚麼系,想從事甚麼樣的工作。只要對社會無害,只要你真心喜歡—就去做吧!(強調個人主義的美國人不講養兒防老那一套,對子女的責任到十八歲為止。成年了以後子女自己貸款念大學,老了就自己用退休金到老人社區養老。不過隨著亞裔美籍居民增加,加州許多家庭是實行美式及中式參半的模式。)
|
|
(102 模矩單元結構) |
|
|
|
|
|
|
|
|
|
|
|
(401/402 individual studios) |
畢業設計 |
(403 都市設計) |
|
工作環境
|
工作環境(一樣髒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