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地域性材料在存有與表象間的混用
隈研吾曾針對清水混凝土的構築性進行評論,言及:「沒有比清水混凝土更曖昧的材料了,看起來好像所有的構件都是結構性的,但其實大部分在結構上都是多餘的,是贅物。」他的反安藤忠雄思想影響了他對建築的詮釋,為了反制安藤式的建築強調被單一材料制約的構築性,隈研吾刻意的在他的建築作品中廣泛的運用不同的材料,作品中呈現出多元材料的複合構築性;他不執著於將建築構造簡化為一個整體,他認為每種材料都有屬於自己的特性,彼此可以互相配合,不需要執著於某種材料的物質性,或是將材料的物質性表現奉為設計中的最高目標,例如他在安藤廣重美術館中運用了混凝土承重牆與鋼材框架式結構的複合構造,並在圍封材上使用玻璃波浪版與當地產的八溝杉木,另一個例子是在2000年日本栃木縣那須郡那須町的石頭美術館中就以運用了鋼、木、當地產的安山岩石材三種不同的材料與複合的構築術,有的空間是以鋼為主要的框架式結構,將石材與木材處理成圍封,有的空間以石材為主要的承重牆結構並以木材作為屋頂的框架式結構。
換言之,隈研吾認為一個好的建築師應該對不同的材料進行實驗並在同一個建築案中採取複合的構築術,不以完美的結構性與物質性為設計的前提。誠如他所言:「這十年來我的工作可以歸結為這麼一句話:面對石、土、木材等等多種多樣的物質,把它們作為『已知條件』來設法創造一個遠離混凝土的狀態。更明確的說,是想創造一個材料分散、帶點曖昧、互不依賴的狀態。」
Fig. 3 安藤廣重美術館(2000) Fig. 4 石頭美術館(2000)
透過表一的分析可以發現隈研吾對新材料的詮釋偏向建築評論家Kenneth Frampton於Studies in Tectonic Culture所提到的表象性構築形式(representational tectonic form),這些建築作品中主要結構材料仍是一般低技術性的鋼與混凝土混合構造,他只有在少數的空間中將新材料處理成具有主要結構作用的存有性構築形式(ontological tectonic form)。
Table 1
|
Ontological tectonic form |
representational tectonic form |
安藤廣重美術館 |
主要乘重的構造為中央的鋼筋混凝土牆,次要的屋頂構造為鋼構造,牆面為鋼構造 |
屋頂與牆面格柵狀的八溝杉木 |
石頭美術館
|
安山岩承重牆配合木構造屋頂為主要構造 |
安山岩承重牆(存有與表象合一) |
鋼構造為主要承重配合鋼構造屋頂 |
安山岩格柵 |
Fig. 5 安藤廣重美術館(2000),平面圖及屋頂平面圖,從平面圖可以看出主要的承重結構是鋼筋混凝土的牆體,次要的承重結構是是以入口半戶外通道為中心展開的鋼結構,建築皮層上使用的八溝杉木是一種表象上的構築術。隈研吾為了消除建築垂直面(牆體)的封閉感,不在建築的外圍使用太粗或是太密的鋼柱,主要的承重系統還是依靠建築內部的鋼筋混凝土牆體。
Fig. 6 石頭美術館(2000),兩類不同構造方式安山岩牆體剖面圖,左側主要承重結構為安山岩承重牆體,承重牆體規律的孔洞是為了增加建築垂直面的透明性,從建築的內部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承重牆與木結構屋頂的構築關係。右側主要承重結構為鋼結構,建築外部的安山岩格柵不具有結構性,建築外部的格炸與建築內部的玻璃牆消除了垂直面的封閉感。
Fig. 7石頭美術館(2000),兩類不同構造方式安山岩牆體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