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一、現代建築之死

三、建築溝通的模式

四、後現代建築的派別

五、俗麗與文化之間的後現代主義

 

(一)起源   (二)特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後現代建築的起源與特徵

後現代建築對多元主義和複雜性有更多的表現,而多元主義的主要策略是「雙重符號」(double-coding):將自己的專業品味和技術與其最終的客戶─居住者的品味相混合。 『後現代主義警覺於建築是一種透過符號的語言,這種符號因此隨著文化的不同而異,建築師與業主的複雜關係再次部分地牽涉了複雜性的科學─符號學(semiotics)』,後現代建築所包涵的比其被視為一個多層次語言的觀念更多,是一種多變的來穿越品味的光譜,因此尋找一種徹底的折衷主義(eclecticism)或多元符號,也就是在尋找合適的再現內涵,將建築形式視為可被大眾了解的溝通符號,與「裝飾」、「文化脈落」及「歷史幻覺」相通。

(一)起源

「後現代」一詞最早提出,1870年約翰瓦金斯.雀門(Jone Watkins Chapman,英畫家),是為了表達比當時號稱現代繪畫的印象主義更為前衛的看法。「後現代主義」一詞的使用,以1934年弗.奧尼斯(F. Onis 西班牙作家)為先,其後一些論述,總是離不開比現代更現代,比前衛更前衛的思考模式,正如英國後現代評論家詹克斯(C. Jencks)認為,這種「現代主義」的延長與增幅,乃是「後期現代主義」的表現,而「後現代主義」則是普普主義以後的古典整合。

六○年代以後,「後現代主義」才普遍為人們所使用,且經常出現在建築相關的特定領域,及詩與藝術的形式依據,七○至八○年代的「後現代建築」論述才逐漸廣佈開來。

(二)特徵

哈山( I.Hassan)根據後現代的內涵,為後現代現象解析並整理出下列的特徵:

1.不確定性:

後現代主義並不確定做何事物,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各種不確定性參透人的行為、思想及解釋之中,從而建構人類社會。

2.分裂性:

分裂性是不確定性的來源,後現代主義相信斷裂的碎片,對於任何形式的總體結合,均持反對攻擊的立場。

3.非神聖化:

後現代主義者認為非神聖化適用於一切教規法典、法律條文、乃至權威結構體制。其目的在使文化非神聖化、知識非神聖化以及使權力、欺騙的語言解體。

4.無自我性、無深度性:

後現代主義者顛覆傳統的自我,使自我成為一個既無內容,亦無外表的虛假平面。

5.不可呈現性、不可表象性:

後現代學者經常追求一種極限狀態,以各種沉默的形式,進行自我顛覆,並以自我消亡為榮。

6.反諷:

後現代主義的反諷,亦可稱透視主義,具有不確定性、可求明晰、一種缺席的光明,此種特徵說明心靈追求真理地再創造,而反諷的是,心靈要追求真理,真理卻總是逃避。

7.雜交:

後現代主義透過現在與非現在、同一與他者的辨證互動歷程,使連續性與斷裂性、高級文化與低級文化混雜交錯在一起,呈現多元融合的景象。

8.狂歡性:

後現代主義的狂歡性格包含了上述七項特徵,此乃意味著複調技法、語言的離心力、事物狂歡的相對性、透視主義、喧鬧的生活、荒誕的精神、嘻笑、顛覆等反系統的特殊邏輯。

9.表演性、參與性:

無論是語言與非語言的,後現代均強調表演的及參與的特性,要求寫定、修改、回答及表演。

10.建構主義:

後現代主義具有強烈的想像性和非現實主義色彩,並以此虛構的本質來建構現實。其主張世界應從一個獨特固定的真理,邁向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不斷行塑的多元世界。

11.內在性:

後現代主義的內在性,係指心靈通過符號,概括自身的能力,語言依據其自身建構邏輯,將宇宙重建為符號,亦即把自然轉變成文化,把文化轉變成具有內在性符號系統。

 

[回頁首]